台湾回归不远了!福建舰母港被选在台岛?美军“岛链说”无处遁形
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两岸关系,在本月7日之际,两岸新加坡会晤的十周年节点,岛内一场两岸关系研讨会让历史与现实再次交汇。
新上任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不断的响应国家政策,奉行两岸一家亲的原则,高喊我们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民进党在台湾的话语权已经不断地失灵,民众们想要回归祖国的热情不断地高涨。郑丽文在参加祭拜先烈的仪式上,再次复述她的意志。
根据最新报道,我国003航母最理想的母港已经被视为台湾,可以威慑美军所谓的第二岛链。台湾回归已是必然,十年台湾大陆历史性会晤,当重提那场改写两岸互动史的会晤时,不同时期的两岸政策对比与当下困局,成为绕不开的核心议题。
台湾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季义的发言直指关键: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能维持和平交流与经贸繁荣,根源在于双方共同锚定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
这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通过协商达成的共识,以“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成为两岸开展经贸合作、人员往来的制度基础,正是在此框架下,两岸直航、学历互认等多项合作落地,2015年习马会的举行更将这种良性互动推向顶峰。
![]()
而如今民进党当局拒认九二共识的做法,本质是切断两岸历史传承、文化纽带与血脉联结,直接导致对话渠道中断,让两岸关系陷入停滞。
作为当年会晤的推动者之一,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夏立言的复盘更具说服力。他明确指出,这场历史性会晤的成功,既源于两岸领导人打破僵局的政治魄力,更离不开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
两位亲历者的表述相互印证,让我们在十周年回望时,清晰看到两岸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铁律,这也引出关于两岸统一的三点核心认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统一大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最根本的认知。从历史维度看,台湾自古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宋元设巡检司、明清置府县的治理实践,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法理程序,都构成统一的历史与法理根基;
从现实维度讲,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2023年近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让经济与文化的联结早已密不可分。
而支撑这一历史必然的核心力量,并非单纯的情感联结,而是硬实力的支撑,这是大陆必须清醒认知的关键。情感的珍贵毋庸置疑,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家国情怀始终是凝聚两岸的精神纽带。
但历史早已证明,仅凭情感无法实现领土完整:甲午战争后清廷因国力衰弱被迫割台,抗战胜利后因国家实力回升才得以收回台湾,实力对比始终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核心变量。
历史始终向前推进,统一的策略也需随时代调整。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的提出,初衷是为和平统一搭建对话平台,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侧重点曾有调整:上世纪九十年代侧重打破隔绝状态,本世纪初侧重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这种调整并非原则动摇,而是基于两岸力量对比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务实选择,毕竟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即便在认同一个中国的框架内,仍有势力试图通过“模糊表述”试探底线,甚至妄图更改国号、颠倒历史逻辑。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推进统一大业更需明确方向,这便引出三点核心认知。坚持实事求是,牢牢掌握主导权。
国家统一的核心责任,必然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肩上,这是由国际法承认的主权地位、大陆的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这种主导权不是“霸权”,而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当年两岸会晤的成功,正是大陆主动释放善意、把握对话主导权的成果,若事事妥协退让,只会给“台独”势力留下操作空间。
![]()
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主动作为打破僵局。统一进程不能靠“等待”,而需“推进”,这一点可用生活化场景类比。
让爱赖床、有起床气的三年级孩子按时上学,若一味温和劝说,最终往往是孩子迟到、双方闹僵;若明确底线、适当督促,孩子即便嘟囔也会迅速行动。
统一进程亦是如此,部分“台独”势力以“维持现状”为幌子拖延时间,部分人则以“和平谈判”为借口消极应付,此时过多的说教与妥协只会错失时机,唯有主动推进两岸经济融合、文化交流、法治衔接,才能打破观望态势。
分清本末主次,锚定统一核心目标。部分势力的顽固远超想象,他们并非典型“台独”,却抱着错误主张不放:有人妄图以“和平分离”为幌子割裂国家,有人坚持用早已过时的“三民主义反向统一”。
甚至在网络上歪曲历史,将康熙收台污蔑为“侵略”,却谎称认同“一个中国”。面对这种混淆视听的行为,我们更需明确:倡导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本质是为统一铺路,而非将其作为“终点”。
![]()
这种认知的转变,在国家规划的表述中已清晰体现。十四五规划中,九二共识、和平统一等表述单独列出,侧重明确对话基础;
十五规划则将其融入党的对台工作总体方略的十条内容中,这种调整更显系统精准,既坚守原则不动摇,又避免让“台独”势力误以为“只要喊口号就能换取利益”。
这种表述优化的背后,是两岸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2015年大陆GDP约为台湾的18倍,2024年这一差距已扩大至23.5倍,实力优势让我们无需再依赖单一口号维系对话,而是可以通过更系统的方略推进统一。
理解台湾民众的务实特质,是优化对台策略的关键。许多台湾民众的务实已达精细化程度:在大陆表态支持统一以获取政策红利,回岛内则模糊立场谋取政治或经济利益。
从个体角度看,这种行为有一定理性,但从国家利益出发,必须建立“利益与立场挂钩”的机制这并非“强迫”,而是对善意的保护。
已有明确政策导向可遵循:大陆始终依法惩治“台独”分裂行径,通过一系列精准举措让“台独”行为付出实际代价。
以此为基础,可将大陆的利好政策与对台胞的立场要求挂钩:不强求公开支持统一,但不支持“台独”应是底线,不投给“台独”政党、不资助“台独”活动、不从大陆获取的利益用于分裂行为。
若连这一底线都不设立,只会滋生“白嫖党”:将大陆给予的福利视为“理所当然”,把善意当作“可利用的工具”,最终损害的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大陆对台湾的情感联结,源于深厚的历史传承。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同胞“愿人人战死而失台,不愿拱手而让台”的呐喊,到抗战时期雾社事件中泰雅族同胞的抗日壮举,再到吴氏将军等先辈的爱国事迹,这种情感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我们珍视这份情感,但不能忽视台湾岛内部分人对这份善意的漠视,这正是对我们这代人的考验:既要守住情感根基,又要以务实策略应对现实。
这种考验需要勇气与担当。推进统一进程,难免面临“两边不讨好”的指责:“台独”势力会抹黑“打压”,部分温和派会质疑“强硬”。
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当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时,也曾面临诸多质疑,却最终成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方案。
![]()
统一不是“低垂的果实”,不可能在敲锣打鼓中实现,唯有直面“台独”势力的歪理邪说,探索符合时代的新策略,才能推进大业。
除了勇气,更需坚守良心底线,筑牢思想防线。“明清非中国论”等被“台独”污染的错误史观,借助流量经济在网络空间传播,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远超想象,它试图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为“台独”制造法理依据。
每个人都应具备“识别、拒绝、反击”的能力,而整个社会更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像抗战时期既要正面战场作战,也要开展思想动员一样,统一大业既需实力支撑,也需思想凝聚。
这种思想建设已刻不容缓。当前“台独”势力的反向渗透已出现早期征兆:部分网络平台出现美化“台独”行为、歪曲两岸历史的内容,若不及时治理,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受阻、内部认知混乱。
唯有筑牢思想防线,才能让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实际行动提供精神支撑。回望过去十年,两岸关系的变迁最终可归结为“变与不变”的辩证:变的是两岸力量对比、外部环境与策略方法。
大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从“单一口号”到“系统方略”,变化的背后是实力的提升;不变的是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立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是支撑统一大业的“定海神针”。
把握“变”的主动,坚守“不变”的根基,在实力支撑与情感传承的平衡中稳步推进,这便是两岸关系十年变迁留给我们的核心启示。
![]()
从当年的历史性突破到如今的主动作为,统一的历史大势从未改变,而我们的每一步务实行动,都在让这一目标更进一步,这正是对十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