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AI已渗透电影工业全链条,电影人怎么看?

0
分享至

原本要花三天画的分镜,AI十分钟就生成了初稿;百万级成本的爆炸戏,不实拍也能凭空做出了院线级效果……Sora发布第一支AI视频惊艳全球至今不过一年多,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电影工业的全产业链条:从剧本智能生成、虚拟角色创作,到智能剪辑、声音设计,再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推荐,AI正在重构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美学表达与产业生态。

来看看这些AI生成的影像吧(01:14)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和创新高地,承载着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于11月7日主办了“上海电影之城AI电影日”活动,并于11月9日举行了青年导演运用AI工具创作影像作品的展映


AI电影日研讨会现场

AI时代如何保持人类的“作者性”

11月9日的展映活动上,多部AI制作的“影片”进行了展映,题材涵盖科幻、谍战、爱情、现实主义等多种样貌。尽管大多数影片的成色依然青涩,透着显而易见的“AI味”,但从中能够看出人工智能之于影视制作领域的巨大潜能。

在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AIGC短片单元斩获最佳创意奖的短片《潜入梦海》也在展映之列。技术赋能的意义,在本片导演、上海电影学院教师徐响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潜入梦海》上影节获奖

这是一部融合了科幻与犯罪类型的商业片,有大量动作场面和视觉需求,传统实拍概念短片成本高达百万,对青年导演而言几乎不可能,而AI影像创作平台的出现,让他得以用“最省钱的工具”尝试接近商业片质量的创作,这也促使他重新审视电影与AI的关系。“AI正凶猛地介入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时,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徐响谈到,目前AI能够生成看似完整的剧本,“而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这个答案必须来自人类创作者的‘我’来给出。”《潜入梦海》探讨“时间、记忆和速度”的核心灵感,正源自他的个体生命经验、对香港社会的观察以及对人类情感与过往创伤的关注,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作者性”。讲述一个故事的初心,在徐响看来,可能是“AI介入电影制作的时代中,人类最后的底线了。我们必须要正视人类创作者独有的真诚、灵感和创造力,去坚守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


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徐响

在具体实操上,徐响谈到如今他的导演工作,也从过去的设计机位、和演员交流、设计场面等角度,变成了一种更面向AI的指令,给出比如“高反差、冷蓝色调或者广角镜头的深焦拍摄”之类的提示词,并在AI生成的大量画面中筛选自己觉得对的那些画面。

“AI可以提供无数种可能,但我的作者性是否定掉那些种种在我看来是‘错误’的画面,而仅仅保留作为导演的‘我’认为唯一对的画面。”徐响谈到,与AI协同创作,需要“用专业的导演级别的控制去驯化AI生成的随机性”,“作者对于电影影像的认知,会直接决定AI生成影像的水准。”

同时,徐响在实践中发现,AI生成的镜头运动和角色表演难以一步到位,其团队曾耗时一个多月在极梦AI平台反复“抽卡”筛选镜头、生成素材,即便AI能生成惊艳画面,仍需导演用“只有人类能理解的情感”转译成AI可理解的提示词,才能让镜头运动有动机、角色表演有灵韵。“真正的AI电影是调动AI理解人类表演、电影视听和情感,而非让AI主导创作,创作者需警惕在AI面前放弃讲故事的能力、对生命和社会的关注及作者表达的渴望。”

积极拥抱,审慎思考,主动引领

本次电影AI日活动,依托研究院的“政产学研用”平台资源,邀请了北京、香港、杭州等全国40位专家、行业代表、创作者来沪,围绕AI时代的影像美学、AI影视剧本创作、AI知识产权、人机协同创作以及电影产业新生态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

全体与会嘉宾还围绕“技术演进与电影创作革新”“AI技术驱动下的电影产业与生态变革”“AI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专业电影导演提供美学引领,即梦AI、数字王国等一线AI企业带来技术与算力支持,法律专家构筑版权与合规保障,高校学者则系统总结规律并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输入行业。横跨产学研的深度对话,正勾勒出AI时代电影产业的全新图景。

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指出,此次“电影+ AI创新融合研讨会”的举办,正是研究院直面产业变革核心动力,主动搭建学界、业界、科技界对话桥梁的具体实践,旨在深入探讨技术赋能下电影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产业升级的新路径与理论建构的新模式,为上海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与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上海自去年提出“上海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大电影科技研发力度,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将AI纳入上海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总纲与行动方向。“面对这样一场变革,上海的态度清晰明确,积极拥抱,审慎思考,主动引领”,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祎呐谈到近两年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趋势变化,“AI正在重塑电影的生产关系,它能够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中小成本的精品力作获得破圈的机会;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实现更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宣发策略,连接起创作与消费者两端。”

刘祎呐表示,“我们期待技术能够赋能艺术,让中国电影涌现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IP和美学风格。我们热情拥抱AI的同时,也需要冷静地思考它带来的关于创作、伦理、版权界定、行业标准等深层次问题。”

会上,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还和即梦AI交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研究院的学术平台、产业资源与即梦的顶级技术支持、流量赋能,共同推出一系列面向青年创作者的扶持计划。未来将整合“百万现金”“千万流量”与“无限积分”,旨在实质性降低创作门槛,深度挖掘海派文化、IP富矿,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青年才俊提供一条贯穿创意、制作与宣发的长效支持链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6768文章数 50838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