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跟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一起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
《苦恼》
《苦恼》发表于1886年,被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为契诃夫最佳的短篇小说之一。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却完成了一部关于人类孤独与冷漠的深刻寓言。作品通过一个年迈车夫无处倾诉的痛苦,揭示了专制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情感的荒漠化。
![]()
姚纳的形象是契诃夫对底层民众最深切的关怀与理解。这个年迈的车夫在失去妻子后,又遭遇了儿子病故的打击。对他而言,儿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生活的希望和精神的寄托。然而,生活的重压让他在儿子去世不到一周后,就不得不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继续赶车谋生。
契诃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姚纳五次尝试倾诉的经过,每一次都被无情地打断和拒绝。第一次,他向乘坐马车的军人诉说,得到的却是"赶车吧,赶车吧"的催促;第二次,面对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他们用"大家都要死的"这样轻飘飘的话语搪塞过去;第三次,看门人的呵斥让他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第四次,同住处的年轻车夫用沉睡回避了他的倾诉。
![]()
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冷漠之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拒绝倾听的不仅是上层社会的军人,也包括同属底层的看门人和年轻车夫。这种普遍存在的冷漠,暗示着问题不仅在于个人的道德缺失,更在于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异化。
契诃夫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揭示了这种冷漠背后的社会根源。在沙皇专制的俄国,严密的监控网络和思想钳制使得民众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逐渐内化为一种生存策略——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对公共事务保持沉默。
![]()
当姚纳向三个青年倾诉时,他们的反应尤为值得玩味。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本应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和同情心,却沉溺于"美酒、女人"的浅薄享乐中。这种精神状态的空虚与麻木,正是专制制度刻意培育的结果。当一个社会的思想自由被剥夺,当公共讨论的空间被压缩,人们自然会转向感官刺激和私人享乐,以此填补精神的空白。
更令人深思的是看门人的态度。作为与姚纳同属被压迫阶层的看门人,本应最能理解对方的痛苦,却反而成为压迫体系的帮凶。他对姚纳的呵斥"把车子赶开",体现了一种扭曲的权力关系——即使是在社会底层,也存在着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和规训机制。
![]()
专制的阴影,国家暴力与人性异化
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沙皇手中,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维持着严密的统治。这种体制不仅剥夺了民众的政治权利,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专制统治下,国家暴力无处不在,监控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学会掩饰真实情感,对他人的苦难保持距离。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情感隔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情感纽带断裂。
![]()
契诃夫通过姚纳的遭遇,揭示了这种系统性异化的可怕后果。当一个人最基本的倾诉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时,说明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姚纳最后只能向他的小母马倾诉衷肠,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既是对人性温暖的最后坚守,也是对冷漠社会的最大控诉。
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的细节,与之前各色人等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世界上,动物反而比人类更能表现出同情和理解。这种反差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也暗示了在极端异化的社会中,人性的复苏可能需要从最原始的情感连接开始。
![]()
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萌芽和发展,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在《苦恼》创作的时代,金钱关系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人际纽带,情感也被纳入成本效益的计算之中。
契诃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在故事中,无论是军人、青年还是看门人,他们的冷漠背后都有着明确的功利考量:军人急于赶路,青年沉迷享乐,看门人维护秩序。在这些价值排序中,一个老车夫的情感需求显然无足轻重。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连姚纳自己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功利逻辑。他在悲痛中仍然要出车赚钱,在倾诉时也要兼顾生意。这种生存压力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体现了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中,就连悲伤都成为一种奢侈品。
![]()
尽管《苦恼》描绘了一幅令人绝望的画面,但契诃夫并没有完全否定希望。姚纳对小母马的倾诉,本身就是对人性最后的坚守。这个看似荒诞的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即使全世界都拒绝倾听,他仍然要坚持诉说。
这种坚持本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提醒我们,人性的复苏可能始于最微小的抵抗:一次真诚的倾听,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在系统性的冷漠中,个体的选择依然重要。
《苦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批判,更在于它对人类普遍处境的深刻洞察。无论在任何时代,当一个人无法找到倾诉对象时,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社会失败。
![]()
契诃夫通过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看见了身边的人?我们是否愿意停下脚步,倾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在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同情与理解的价值?
《苦恼》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永恒的镜子,照见每个人的良知与责任。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始终是文明最珍贵的基石。只有重建这种连接,我们才能避免成为契诃夫笔下那些冷漠的过客,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守护最基本的人性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