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万亿盛宴下的冷思考
最近金融圈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6万亿大关。看着平安基金52只产品中26只收益率超50%的战绩,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量化系统数据陷入沉思——这波行情里,我的老朋友们(指机构资金)又在玩什么新花样?
![]()
记得十年前我刚接触量化投资时,市场还在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神话。如今平安基金的"平台化"实践却证明:系统性优势正在碾压个人英雄主义。这让我想起自己交易系统里那个橙色柱状指标——它记录的正是这种机构集群行为的蛛丝马迹。
二、牛市利润为何总从指缝溜走?
很多散户朋友跟我抱怨:"明明知道牛市要捂股,为什么总是提前下车?"这个问题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牛市。当时我用刚搭建的量化模型发现个有趣现象:超过73%的个股跑输指数,但仍有21%的股票涨幅是指数的2-3倍。
关键差异在哪?就在于能否识别机构资金的"震仓游戏"。就像平安基金肖宇鹏说的:"投资不是赌短期风口",但大多数散户恰恰倒在对短期波动的误判上。上周有位客户给我看他的交易记录:某新能源股票买卖7次,实际收益还不如一直持有。
![]()
三、解密机构的"洗盘密码"
在我的量化系统里,"震仓"有套明确的识别标准:当蓝色回补动能遇上橙色机构库存,就像黑夜里的信号弹一样醒目。这种组合意味着什么?是机构在下跌中悄悄补仓,而非散户恐慌性抛售。
去年操作过的某半导体股票就是典型案例。股价从80元跌到65元时,传统技术派都在喊"M头成立",但我的系统显示机构库存持续活跃。果然三周后股价突破百元,那些被洗出去的朋友至今提起还捶胸顿足。
![]()
平安基金的"四真机制"给我很大启发。他们要求研究员"说真话",而我的量化数据从来只说冰冷的事实——比如下面这只出现7次震仓的股票,最终涨幅让所有技术分析都显得苍白。
四、从平台化到数据化的投资进化
看着平安基金构建的九大赛道研究网络,我仿佛看到自己量化系统的镜像。他们的基金经理分成长、价值、均衡三派,我的数据库则将资金流分为进攻型、防御型、套利型等12种模式。
![]()
有位做私募的老同学曾问我:"为什么你总能抓住第二波主升浪?"我给他看了组对比数据:普通投资者关注价格突破,而我更看重突破时主导动能的构成比例。就像品红酒要看单宁含量,炒股更要看资金纯度。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忠告
忘记"明星股",寻找"明星行为"
平安基金26只绩优产品证明:可持续的不是某个基金经理,而是可复制的决策体系。同样地,与其追逐热门股,不如建立识别机构行为的标准化方法。区分"假摔"与"真跌"
就像那支7次震仓的牛股(下图),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平静中。我的经验是:当波动率突然降低而成交量异常时,就要警惕机构金蝉脱壳。
![]()
建立自己的"数据护城河"
十年前我开始记录每笔异常交易的盘口数据,现在这些积累成了识别主力意图的X光机。普通投资者虽难建数据库,但可以借助专业工具培养数据敏感度。
回看开篇的行业新闻,公募规模创新高既是机会也是陷阱。正如平安基金用平台化打破"冠军魔咒",散户更需要用数据思维武装自己。最近我常对客户说:"别问明天涨不涨,先看清今天谁在买。"
记住:在这个由算法和机构主导的市场里,你的对手从来不是K线图,而是屏幕后那群用超级计算机武装起来的交易员。所幸的是,他们每步行动都会在数据中留下指纹——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观点及案例仅为个人投资笔记整理所得,所有数据来源于公开渠道。文中提及的任何标的均不构成操作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务必独立判断。若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特别提醒:本人从未开展任何形式的荐股分润活动,凡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收取费用者均为诈骗。投资路上愿与诸君共勉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