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政府宣布
11月7日,荷兰政府表示,欢迎中方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相信未来几天中国生产的芯片将送达安世客户。
11月7日,荷兰政府突然“态度大转弯”,对外做出宣布。
就在一个月前,这场供应链风波还闹得不可开交,如今荷兰一改此前的强硬立场,再次让全球汽车巨头松了口气,这场芯片拉锯战,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单纯的供货恢复,但背后却牵动着汽车产业、国家政策和中欧合作的三重博弈。
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这个总部在荷兰、工厂在中国的芯片巨头,成了这场风波的焦点。
而事件的起点,还得从荷兰政府的那份“行政令”说起。
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布行政命令干预安世半导体,并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
这一步棋打得突兀,甚至连安世自己都措手不及,荷兰此举的直接后果就是——东莞工厂的供货链被强行切断。
这个工厂,可是安世全球70%封装测试产能的大本营,换句话说,一刀下去,整个全球车规芯片市场都跟着“哆嗦”了。
到了10月底,问题彻底爆发,安世被迫中止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全球车厂顿时慌了阵脚。
宝马、大众、斯特兰蒂斯,甚至日本的本田、丰田,都开始面临芯片断供风险。
多家车厂被迫推迟交货,产能缩水,连带着汽车价格也在一些地区出现明显波动。
这场看似“企业内部”的风波,迅速演化为全球级的汽车产业震荡。
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卡脖子”,中方的回应却显得格外冷静。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予以豁免审批,允许部分芯片相关物料照常流通。
这不是妥协,而是“稳”,中方多次强调,企业事务不应成为政治操作的工具,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才是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
此时,中荷之间的沟通不断。
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多次向荷方表达关切,安世东莞工厂也持续通过官方渠道向母公司施压,要求恢复正常供货。
中方的理性和坚持,为危机降温提供了关键窗口。
终于,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态度出现明显变化。
声明中不仅对中方“提供便利”表示欢迎,还罕见地表示“相信未来几天,中国生产的芯片将送达安世客户”。
这番话一出,等于在向全球汽车产业“报平安”——芯片快回来了,生产线别停了。
为什么荷兰突然变了调?
一方面是来自全球产业链的压力,毕竟安世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一旦断供持续,对荷兰本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另一方面,中方始终没关上合作的大门,这种理性、专业的态度,也让荷方意识到“强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安世不是一家普通的芯片公司,它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拥有近30%的全球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自动驾驶领域几乎是“标配”。
芯片一断,车企就像断了电,荷兰的行政干预,不仅伤了中方工厂,也让自家企业和国际客户陷入混乱。
这场风波最醒目的警示,不是某个厂停工,也不是某个国家“认栽”,而是再次敲响了全球供应链的警钟。
这类地缘政治干预一旦波及生产链,带来的混乱往往是成倍放大的,靠行政命令“管”住市场,只会让企业更不安,投资更谨慎,效率更低。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风波也是中荷关系的一次压力测试。
荷兰原本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出手,但最终发现,限制企业自由、干预市场秩序,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
中国的做法则体现出一种“以己之稳,安人之局”——不喊口号,不打嘴仗,用行动稳定预期,用对话化解危机。
当然,问题还远没结束,芯片能否顺利到达客户手中,荷方是否真正停止干预,还需观察。
但至少目前来看,这场危机已经踩下刹车,而这刹车,踩得及时,也踩得“中肯”。
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全球企业,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单点生产,是把鸡蛋放进了同一个篮子。
未来,更多企业可能会选择多元化布局,规避政策风险,各国政府若真想保住经济和就业,也该少些政治算计,多些合作诚意。
总的来说,从荷方强硬出手,到中方冷静应对,再到荷兰“转向松口”,这场风波的收场更多是靠理性换来的。
全球供应链就像一根绷紧的弦,谁动手太猛,最先断的可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未来还会有风波,但只要还有对话的渠道、有解决的意愿,就不会失控。
芯片能送达客户,中国的稳健应对功不可没,希望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刹车”,而是一次真正可以把握的“转向”。
信息来源:荷兰政府:预计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2025-11-07 15:50·京报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