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断舍离》因为整理收纳,它的作者也成为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整理收纳兴于日本,但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个家庭主妇圈子的沙龙分享中,大家讨论起“物品多,家里没地方放”,从而萌生了新行业的念头,也因此在美国诞生了整理师协会NAPO,并产生了“职业整理师”这个职业。
而说起整理的文化,中国的儒释道,才是整理文化的鼻祖。
在我国整理生活学院院长金迪所著的《平衡整理:从物品整理到人生整理》这本书中,讲述了整理收纳的前世今生,以及从物品整理到人生整理的平衡与整理,这也更加让我明确了:整理收纳,早已不仅是生活技巧,更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
什么是整理?书中给出了定义:整理是去除不必要的物品,并加以区别。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去除不必要的物品”,那么整理只是“干净的乱”。
如果没有“加以区别”,也就是没有分类,那么就谈不上整理。
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再到“FLOW整理术”,整理的热潮从物品整理升华到了人生的整理。而FLOW——心流与开悟的感觉也成为很多人向往体验的状态。
![]()
在《平衡整理》这本书中,重点讲述了五步法原则,讲述了紧握“一个中心”的抓手,弄清楚自己“需要和有用“的,然后评判是否舒适、平衡“两个层次”,从而实现人、物、空间以及人、事、时间“三个维度”的动态平衡。通过“四个象限”和“五个步骤”,我们可以时时反省和调整自己,以便在每个当下,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生活也需要不断整理与更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个步骤,检视你的整理是否到位:
1.定目标。
确定目标就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察觉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的价值观。
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有用的物品。明确整理的具体空间、时间和协助整理的人员。
如果是整理新手,先从易到难去整理,从整理书桌抽屉开始。
要注意:欲望不等于需要。
![]()
2.去分类、分析。
分类是一门认知科学,是把同类项合并,加上固定收纳位置等外化方法,可以减少大脑检索时间。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筛选、排序、做选择的习惯,让我们成为高效能人士。
分类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对于自己重复购买,或买了根本用不到的要标记出来,避免以后复购。
![]()
3.做选择——留、舍、改变。
如果一件衣服非要减肥5公斤才能穿,一件衣服已经放在柜子里1年从没穿过或者买回来从来没有穿过,这些衣服就直接断舍离了吧。
整理不仅仅是分类的学问,更是选择的艺术。整理和其他做事一样,都要有自己的决策机制。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决策,一个事物是否符合“需要和有用”的标准,从而确定是否舍弃,也可以通过感性决策,将满足“怦然心动”标准的留下,其他的则舍弃。
![]()
4.去收纳、采取行动。
PUT收纳法则:
P定位:每件物品有固定位置;
U垂直:利用立体空间,避免堆积;
T透明:可视化管理,一目了然。
人、物、空间任何一个层面变了,就要相应调整其他层面以适应变化。人生的每个阶段,周遭的物品都是你所需要、有用而变化。
![]()
5.保持动态平衡、定期反省。
真正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动态平衡,就是让你所处的空间,保持舒适的状态、适度的状态。
当空间已经太满时,我们就要遵循一进一出的法则,就像人要保持“呼吸”一样。
对于自己的内心和周边的人际关系,也要常反省、整理,让内外世界都保持清爽有序。
![]()
不同于单纯的收纳指南,《平衡整理》的价值,在于将物品整理升华为人生的自我校准。人生本就是不断重构的过程,跟着这套方法定期整理,既能拥有清爽的空间,更能收获通透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