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结果导致欧美日韩汽车企业大规模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敏锐捕捉这一市场空缺,迅速填补西方品牌留下的空白。
2024年,中国出口至俄罗斯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连续两年成为最大出口地,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一度接近70%。然而,这一强劲势头在2025年出现转折,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仅35.8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出口量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
在车企加速出海、出口总量持续增长背景下,对俄汽车出口为何骤降?重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国内汽车政策的剧变。
自2024年10月1日起,俄罗斯实施新规,将进口汽车报废税提高70%至85%。尽管俄官方未明确指向,但业内普遍认为此举针对近年在俄市场表现突出的中国车企。
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成本激增:以车龄超3年的进口车为例,原报废税约11.4万元人民币,新政后飙升至20.8万元,除非不计较成本,否则购车决策必然更谨慎。
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强对转口贸易的监管。此前,部分中国汽车通过中亚国家中转进入俄罗斯,以规避税费,但俄执法部门强化监管后,这条路掐断了,进一步抑制了汽车出口量。
![]()
更严峻的潜在风险在于西方品牌回归预期。不少俄罗斯消费者对宝马、丰田、现代等西方品牌重返市场抱有期待,选择持币观望,不急于购车,这对部分希望在海外市场做出更大成就的中国车企直接冲击。
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其优势体现在价格优势与技术引领,但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没有明显的吸引力,原因有二。
一是俄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对电动车续航极不友好;二是俄作为原油大国,汽油费低廉,不像国内一箱油的价格远高于充满电。因此,燃油车仍是俄市场主流,仅少数对新事物感兴趣的消费者将新能源车视为“大玩具”。
![]()
若西方传统燃油车品牌逐步回归,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难以发挥,而在燃油车领域可能面临竞争劣势,此前积累的市占率优势可能迅速瓦解。
要让俄罗斯消费者真正认可中国品牌、接受新能源车型,需构建长线战略而非短期交易。具体而言,需建立本地化生产销售体系。在俄投资建厂可将“汽车出口”转化为“资本出口”,规避高额进口税费,降低销售成本,重建价格优势;同时需完善售后服务网络。
购车决策中,质量、价格与售后并重,无人希望车辆故障后无处维修或无配件可用,俄罗斯买家同样重视这一点。解决后顾之忧,才能增强购车信心,这对车企综合实力是严峻考验。
![]()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内资车企在国内售后表现不佳,将“卖完即止”的模式复制到海外,不仅损害自身品牌,更可能影响中国汽车整体形象。此类企业若继续“出海”,恐沦为行业负面案例。
当前局势下,中国车企需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策略。既要应对短期政策冲击,如报废税调整与转口贸易限制,也要布局长期竞争力,如本地化生产与售后网络建设。同时,需关注西方品牌回归动向,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
唯有构建“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本地化体系,才能抵御政策风险,巩固俄罗斯市场地位,最终实现从“填补空缺”到“扎根成长”的转变。这一过程需内资品牌耐心运营,是对中国汽车工业能否实现从“出口导向”向“全球运营”转型的关键考验。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