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急诊室推来一位中年男性,50岁出头,清晨被家人发现倒在浴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
家属一脸茫然,反复强调他一直吃着降压药,没抽烟、没喝酒,身体一向不错。翻看药袋,我们发现他长期服用的是缬沙坦,而事发当天清晨,气温骤降至零下。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又把“冬季吃沙坦药”的隐忧推到了台前。
沙坦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常见的降压药,临床上用于控制高血压、心衰、糖尿病肾病等多种慢性病。它温和、作用持久、少咳嗽副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但这类药物在寒冷天气下,确实潜藏着一些被忽视的风险。
沙坦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受体,抑制其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让血管舒张、血压下降。问题在于,冬季本身就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尤其是清晨体温偏低、交感神经兴奋,这种时候服用沙坦类药物,会使血压骤然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短暂性意识丧失或猝死。
![]()
临床上我接诊过数例类似个案,患者大多死于清晨或夜间上厕所时,他们的共同点是:寒冷、空腹、起床太快、药物剂量偏高。特别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大脑调节能力减弱,血压稍一波动就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很多人不自知地服用了双重降压机制的药物组合。有些人同时服用利尿剂和沙坦类药物,这在夏天有利于稳压,但在冬天则可能让血压过度下降,引发低灌注性脑卒中或急性肾衰。
根据《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冬季高血压患者因低血压入院率较夏季高出34.2%。
![]()
除了天气因素,饮水不足也是沙坦药使用中的隐形杀手。寒冷天气里,很多人减少饮水,导致血容量下降,此时再服用利尿或扩血管类降压药,会进一步加重低血容量状态,引起头晕、乏力,甚至晕厥。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沙坦类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这类药物会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收缩,从而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在肾功能本就不佳的人群中,尤其在缺水或用药过量时,容易诱发急性肾损伤。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冬季服用沙坦类药物的老年肾病患者中,约有18.7%出现短暂性肾功能恶化。
![]()
有些患者为了“多降点血压”,擅自加量或自行换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沙坦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稳定显现,过量使用反而可能造成过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钾血症。这种状态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悄然发展,直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我还想强调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沙坦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冬季,患有严重主动脉狭窄、心动过缓、低血容量状态的患者,使用沙坦类药物时必须极其谨慎。这类人群的血压调节机制本就脆弱,用药稍不当就可能引发灌注不足性晕厥甚至死亡。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来看,沙坦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半衰期延长,这意味着药物代谢速度变慢,在体内累积的风险更高。特别是肝肾功能下降的高龄患者,血药浓度的波动更容易带来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
2024年《老年医学进展》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体温低于10℃以下的日子里,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因晕厥入院的风险上升41%,其中近半数与降压药物使用有关。
我曾经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冬天每天凌晨服药后散步,某天突然晕倒在小区门口。送医后发现血压低至78/52毫米汞柱,血钾6.3毫摩尔每升,心电图显示尖T波,典型的高钾血症心律失常表现。
她的药物正是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长时间未复查电解质。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冬季用药,监测电解质是刚需,尤其是钾离子变化。
![]()
很多人都将降压药视为“安全区”,忘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剧烈的冬季,降压药的安全边界会变得模糊。血压不是越低越好,尤其对老年人来说,过度降压可能比高血压本身更危险。
202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已明确提出:老年人收缩压控制不宜低于130毫米汞柱,且要结合症状、靶器官状态、生活环境综合评估。单纯追求数字,忽视身体信号,是很多悲剧发生的根源。
沙坦类药物本身并不可怕,它依然是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角色。但它需要在恰当时机、恰当剂量、恰当人群中使用。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开药,更是帮患者在用药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平衡。
![]()
我建议,进入寒冷季节后,用药方案需重新评估。如果你是服用沙坦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记得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服药时间、是否增加监测频率。特别是有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时,不要硬扛,可能是血压过低的信号。
有条件的患者,冬季可以考虑在清晨起床后延迟1小时服药,避免空腹状态下血压骤降。同时保持温暖、慢起床、充足饮水,都是保护血压稳定的小细节,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对医生而言,每一次冬季猝死案例,都是一个沉重提醒。在多数情况下,它原本可以被避免。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但可以提前预判风险,主动调整策略。一个小小的动作,比如复查一次心电图、默默减半一个药物剂量、提醒患者多喝一杯水,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
冬季是高血压并发症的“高发窗口期”,但绝不是无解难题。关键在于:不要机械化服药,更不要孤立看待血压数字。身体是一个整体,药物只是调节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据环境、状态、症状去做动态判断。
当你看到新闻里又一位高血压患者倒在寒风中,请记得,那个名字、那个数字,其实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某位亲人。科学用药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关乎生死的智慧。
![]()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志新,王志刚.沙坦类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及其临床风险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2):158-161. [2]张玲,刘宏伟.冬季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降压药调整的临床观察[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5,33(03):205-209. [3]宋嘉怡,陈立国.沙坦类药物引起高钾血症的机制与监测建议[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4,17(10):75-7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