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湾区承办的第15届全运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
近40年来,我国全运会大体上每4年举办一届。是国内竞技水平最高,国内世界级运动员参与最多的体育盛会。
![]()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规模,以及体育明星影响力在近30年呈指数级增长,体育产业早已超脱竞技体育本身,成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
而我梳理历届全运会举办的时间,以及省份,也得出我认为的经济规律,和大家在这里探讨一二。
首先我要声明,通过公众号的后台数据,我能看到我读者的全国分布。
虽然我是湖北人,但我的读者群遍布全国各地,而且经济越发达省份,读者比例越高。
所以希望今天这篇文章不要引起地域间的冲突与攻击,大家做纯粹的数据分析。
首先是我国全运会举办的时间,我认为全运会的举办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届全运会是1959年举办,只要稍懂数学常识的人就知道1959年举办第1届,按照4年一届的规律,今年绝不会是第15届。
所以从1959年到1979年之前20年的时间里,一共只举办了三届全运会,这是我国全运会的第一阶段。
也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之前,由举国体制主导运动员培养的第1阶段。
那个阶段的全运会,民间属性更高,同时没有体现经济对体育的重大影响。
第2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从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全运会作为体育系统的第一大事,被正式确立为4年一届的全国性比赛。
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分界点是1991年和1993年。
按照4年一届的规律,第7届全运会应该在1991年举行。
而在此之前的历届全运会,都是安排在奥运会的前一年。起初的目标是为奥运会起到练兵作用。
但从1993年直到如今,历届全运会的举办时间都是奥运会的最后一年。
从奥运会前一年改到奥运会后一年,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90后、00后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我国八九十年代的全运会,各省代表队运动员之间的竞技激烈程度,各方拿职业生涯,甚至拿命来拼的力度甚都超过奥运会。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国上一代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是由各省体工大队主要负责运动员的培养,向国家队输送优质运动员,奥运年由国家队征召出国比赛。
所以各个运动员能够在各省体工大队获得多少培养的资源和经费,都取决于他能为各省队夺得多少的荣誉和金牌。
之所以1991年的全运会要改到1993年,就是因为这种各省激烈的内部竞争,出现过多个内国内优质运动员过度消耗导致伤病,直接影响第2年国家队在奥运会上的成绩。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全运会才从90年代初开始,从奥运会前一年改到奥运会后一年。
即便改到奥运会后一年,全运会在此后接近20年的时间里,运动员激烈竞争,优质运动员全员参与的热情和力度,依旧强于奥运会。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还是各省体工大队,各省投入资源和政府资金培养运动员的体制,在背后起作用。
但最近10年,这种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许多老一辈的国家级运动员,都将全运会视为一种调整心态,甚至是一种为家乡争光的嘉年华形式的盛会来参与。
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我国体育产业在过去10年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培养体制度也从省体工大队主导,变成了省级运动队初始培养,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苗子,然后由各项目的运管中心来负责国家队对国家级运动员的综合培养。
在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资源和经费方面,各运动员背后的商业赞助,各运动员所在的项目体管中心的决策权占比都逐渐超过了,仅负责启蒙阶段运动员培养的各省队。
所以,全运会时间的变化,各省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竞争激烈程度的变化,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我国体育培养制度的改革,以及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经济改革。
这是经济影响体育,经济影响全运会的第1个视角。
![]()
除了全运会举办时间,经济影响全运会的第2个视角,我认为是举办地。
我国有30多个省区市,因此如果按照每个省举办一次全运会来算,那么需要轮转100多年,一个省才能够举办一次。
这竞争激烈程度,堪称比肩奥运会申办。
那么在每个省平均百年都无法举办一次的前提下,全运会的举办地,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地域来分配的。
已经举行的这15届运动会,以及已经决定在2029年举行的第16届全运会,我认为按照举办地依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个阶段还是1979年之前的前三届全运会,全部都是在首都举办。
那时候体育举国体制之下,在首都举办全国运动员参与的运动盛会,大家习以为常,也没有人提出过要在第2个地方举办的诉求。
但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举行的第4届全运会开始,在以经济发展为第一任务的大基调指导下,从1979年到本世纪初的2001年,这是我国全运会的第二阶段。
举办了第4届到第9届,共6届全运会。
这六届全运会举办地的特点,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轮流举办,每个地方两届,顺序都一模一样。
这分别体现了北京依旧是政治和经济双重镇,而上海与广东则分别代表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龙头。
这二十年在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大家似乎也能接受由三大经济重镇轮流举办全运会的新模式。
但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就公开宣布放开了全运会举办地的限制,全国各省都可以进行全运会举办地申办,然后经过综合评比,由国家层面做出最后决定。
大家可以在阅读下文之前,从这个时候开始自己想一下,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已经轮流举办过多届之后,那么从2005年开始接下来的七届,分别应该是哪些省份举办呢?
你猜的顺序又会和实际的举办省份的顺序,有哪些差异呢?
如果以一个省的经济体量作为指挥棒,很显然在广东之后能够接着举办全运会的就应该是江苏 ,再接下来是山东。
没错,江苏在2005年举办了第10届全运会,山东在2009年举办了第11届运动会。
如果继续完全按照经济为唯一指标的话,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经济体量第四的省份来接着举办全运会才对。
但实际并不是,从2013年的辽宁第12届,2017年的天津第13届,到2021年的陕西第14届,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省市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经济重镇。
从这种分配来看,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全运会举办省份,将地域、经济、人口,优秀体育运动员规模等因素综合考量。
从东西南北中地域划分来看,在东部上海、南部广东都举办多届之后,西北、华北、东北各自的代表省份依次举办全运会。也符合地域分配的规律。
那么按照这个地域分配的规律,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应该是哪里举办呢?
在过去我曾经有个猜想,我认为按照这个规律举办的话,应该是西南的四川重庆联手举办,或者是中部的哪一个龙头省份出面举办。
结果2025年全运会举办地的申报和决定时间是2021年的5月和6月。
2021年5月至6月,我国正处于什么特殊阶段,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 。
一个省份,要想承接全运会级别的大型体育赛事,必须先期准备足量国际级的体育场馆,以及足够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举办经验。
在此之前,2020年夏天,湖北武汉举办了世界军事运动会。
这一场世界级的运动会,原本应该有【为未来的全运会积累经验和打造场馆】的目的。
但是那场军事运动会,带给这座城市,带给湖北这个中部省份的后续影响,至今依旧众说纷纭,这里就不再展开。
总之,在2021年按照东西南北中,各区域轮流举办的规律,应该轮到西南或者是华中举办的这个重要节点,公布的第15届全运会的举办地是大湾区,就是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
按道理说,如果仅仅是广东举办,这对于西南和华中的许多人而言,是不太公平的。
因为广东毕竟在过去几十年举办过举办过两届全运会,还曾协办过多次全运会。
不过这次广东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让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首次举办全运会,这个政治意义和宣传意义非同凡响。
在香港和澳门首次举办的政治意义,拿到了2025年的全运会申办权之后,继续按照各地域轮流举办的规则,2029年应该还是中部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重庆来承办全运会。
从前几届全国各区域都经济、人口的龙头省份来举办全的规律来看,代表西南的就应该是四川、重庆,而代表华中的应该会在湖北的长江城市群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之间展开角逐。
但今年6月公布的2029年全运会的举办地,是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
这一届全运会的特殊意义,是全运会70年来首次由中部省份承办。
按照地域轮流举办的规律,2029年全运会由华中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举办,也就意味着同属华中的河南、湖北等省份,未来几十年,未来7~8届全运会周期内,都不可能在本省举办全运会。
十六届全运会举办地,三个阶段的变迁,分别标志着:
第一阶段,完全以举国体制和政治为第一标准。
第2阶段,三大经济龙头轮流举办期间,体现了我国各领域资源,在那二十年向三大经济龙头汇聚集中。
本世纪初开始的全运会举办地第三阶段的变化,也对应着我国经济发展,从注重经济龙头开始转向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各区域的龙头省份举行全运会,各区域的区域振兴规划也依次出台。
所以,70多年来十六届全运会的各地轮流举办,都不是随意竞争和随意选择的。
其背后都融合了政治、经济、人口等多方面考量。
最后,预祝本届首次在香港、澳门举办的全运会,取得新经济模式下的成功。
为全运会举办,也为全民健身、全民体质提高,探索出新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