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期间,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在“新形势下我国乳业优化升级发展政策宣讲会”上表示,2022年-2024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有所下降,但2025年以来,乳制品进口重新实现正增长。
从1-9月进口数据来看,乳清粉、奶油、奶酪等品类的突出表现,带动我国乳制品进口量、进口额重回增长轨道。其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对低脂、低糖、高蛋白、有机、无添加等功能性乳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茶饮、烘焙等新业态对高质量乳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中国乳制品行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及原料进行结构性转型。
乳制品进口止跌回升
历经三年调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实现止跌回升。曹德荣在进博会期间指出,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海关数据显示,受国内奶价下行及国际市场乳品价格上涨双重影响,我国对进口乳品的依赖持续降低。2024年,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276.8万吨,同比减少9.5%,连续第3年下降。其中,进口干乳制品204.6万吨,同比减少8%;进口液态奶72.3万吨,同比减少13.5%。自2024年5月起,对国内原料奶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进口大包粉,均价开始超过国内原料奶价格,这一现象被国内奶业人士形容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
一位澳大利亚牛奶进口商曾告诉新京报记者,大约10年前,进口包装牛奶、成人奶粉等乳品随婴幼儿奶粉代购兴起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一盒进口牛奶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大约10元,如今还是10元,但成本结构不能同日而语,利润一直被稀释。这主要源于国内奶价持续走低、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国外奶源价格优势不再。
进入2025年,进口乳制品量价齐跌现象出现反转。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肖露在此次宣讲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我国乳制品贸易质量持续提高,积极扩大优质乳制品进口。2025年1-9月,中国进口乳制品201.3万吨,同比增长3.5%;进口金额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其中,高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6.2万吨,同比增长6.7%;进口黄油11.1万吨,同比增长12.2%;进口奶酪14.3万吨,同比增长9.4%。
与此同时,我国乳制品贸易伙伴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已广泛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众多知名乳制品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不仅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饮食选择,更为全球乳业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合作机遇。”肖露说。
进口高端乳品需求旺盛
2025年进口乳制品之所以重回增长,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分析称,主要是受个别品类的突出表现带动,例如乳清粉、奶油、奶酪类等。这也进一步佐证了肖露所说的“高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奶业贸易月报》,2025年1-9月,我国对蛋白类、炼乳、包装牛奶和稀奶油的进口有所下降,其余品类进口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乳清类进口53.23万吨,同比增长12.4%,成进口量最大乳制品;奶酪类产品进口14.31万吨,同比增长9.4%;奶油类进口11.15万吨,同比增长12.2%。
与上述干乳制品相比,2025年1-9月,我国进口液态奶(包装牛奶、稀奶油、酸奶类)48.8万吨,同比减少19.7%。其中,包装牛奶进口27.92万吨,同比减少7.9%。
奶业杂志《荷斯坦》主编豆明分析称,不同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升与降,反映出当前我国乳制品消费有所升级,新增消费点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牛奶、酸奶,而是在茶饮、烘焙等颇具年轻化、时尚感的新业态。这些渠道对乳制品质量普遍要求较高,这也导致高端进口乳品需求量不断增长,而包装牛奶等进口量有所下降。
这一需求转变,不仅体现在进口乳制品的品类数量变动上,也体现在国内外乳企的市场策略上。爱尔兰食品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消费者对低脂、低糖、高蛋白、有机、无添加等功能性乳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需求变化,促使中国乳制品行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及原料进行结构性转型,对高品质乳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此,爱尔兰计划向中国大健康领域企业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功能性乳原料,满足老龄化、运动人群、特医食品等细分市场需求。2025年1-5月,爱尔兰乳制品对华出口量为1.98万吨,其中,原料类的乳清、酪蛋白、牛奶蛋白对华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47%、35%、32%。
新西兰是我国进口乳制品主要来源国之一。2025财年,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大中华区销售收入为79.64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5.04%。其中,原料渠道收入为45.48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6.58%;餐饮服务渠道收入为33.87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2.23%,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对超高温灭菌稀奶油、黄油及IQF马苏里拉奶酪的需求上升。
为适应国内乳业市场变革,中国乳企在积极出海布局产业链的同时,也在加强核心原料与技术的自主权。中粮集团副总经理、蒙牛乳业董事长庆立军在此次宣讲会上表示,在营养健康领域,蒙牛乳业着手于核心原料的自主创新,包括益生菌菌株、母乳低聚糖等。通过深加工技术创新,蒙牛布局了奶酪、奶油、乳铁蛋白等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
妙可蓝多首席执行官柴琇在会上透露,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做乳业深加工项目,从液态奶到固态奶,再到奶酪,可以提升乳业产业链条的附加值,平衡供给关系,抑制奶价剧烈波动。例如,当牛奶消费处于淡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原奶做成奶酪。而作为奶酪加工副产品的黄油、奶油,即“两油一酪”,在B端(商业端)烘焙、茶饮、咖啡行业的快速发展下需求旺盛。“中国奶酪市场的千亿规模会加速到来。今年进博会上,我们发布了国产原制马苏里拉奶酪”。
![]()
![]()
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妙可蓝多、品渥食品等企业展出国产原制干酪产品。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新法规改写乳品进口“规则”
2025年以来,我国乳制品领域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出,受到海外乳制品企业的关注。
我国婴儿配方奶粉实行配方注册管理,海外工厂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如果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需同时取得工厂在华注册资质和奶粉配方注册资质。2025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将婴幼儿配方液态乳(简称“婴配液奶”)纳入配方注册管理。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婴配液奶纳入注册管理后,相应的注册管理办法正在修订,配套的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也正在制定,相关文件目前已经到了送审程序上,应该会在近期尽快公布。”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婴配食品注册处一级调研员刘晓毅在本次宣讲会上透露。
据刘晓毅解读,婴配液奶的配方注册程序与要求与婴幼儿配方乳粉基本一致,但针对婴配液奶储存难、保质期短等特点,市场监管总局重点从三方面明确了注册要求:一是对生乳中嗜冷菌、耐热芽孢菌等原辅料微生物风险控制提出要求;二是对产品研发中稳定性保持提出要求,要求制定产品体系稳定的内控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等;三是对生产工艺验证、产品检验以及灭菌效果验证等提出具体要求。
与婴配乳粉相比,婴配液奶具有无需冲调、开盖即饮、喂食方便等便利性,在美国、德国、芬兰、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我国尚未形成市场规模。本次进博会上,仅雀巢、惠氏、达能等少数企业展示了婴配液奶产品。展会之外,雅培、美赞臣海外版婴配液奶主要通过跨境购形式在线上销售。
一位外资展商告诉新京报记者,婴配液奶因成本高、定价高,且不符合国人热食的习惯,市场接受度有限。此外,一些婴配液奶产品需要全程冷链,对储运环节及渠道要求较高,因此也形成了一定竞争壁垒。经过几年培育,婴配液奶已在上海、苏州等地逐渐打开销路。纳入配方注册管理后,婴配液奶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对于具有研发实力、品质优势的大品牌来说是一种保护,但也意味着不同品牌间可能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
除婴配液奶产品注册闸门开启外,市场监管总局还于2025年3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原辅料管理有关事宜的公告》,鼓励使用生牛乳或者生羊乳生产婴配粉。刘晓毅对此表示,“我们提倡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希望用更新鲜的原料进行生产。”基于一些新原料获批后的安全性考虑,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婴配粉的原料延伸了境外现场核查。
截至目前,共有157家企业的1287个配方通过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新国标注册,其中包括境外12个国家37家企业的262个配方。按国别看,新西兰(72个)、荷兰(63个)、法国(27个)、韩国(24个)、丹麦(15个)位列境外企业配方注册数前5位。
针对《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乳粉和调制乳粉》等国内一系列乳制品标准新规,广州海关技术中心食品与化妆品检测研究所副所长董洁对进口乳品进行了提示,包括灭菌乳(纯牛奶)必须以牛羊生乳为原料,不能再使用复原乳;稀奶油不允许添加其他原料,调制稀奶油允许添加其他原料(非乳脂肪除外);在中国,酸乳的发酵菌种只能是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超出这两个菌种以外的产品就不能叫“酸乳”,只能叫“发酵乳”;调制乳粉新国标的最大特点是要求以单一品种乳源为主要原料,“以前很多羊奶粉、驼奶粉会掺一些牛奶粉,以后按照新标准来说就不行了”。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杨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