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全红婵站在领奖台下,身上贴满了膏药,眼神里满是疲惫和失落。
几米开外,陈芋汐抱着冠军奖杯笑得灿烂,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
![]()
同样是中国跳水队的顶尖选手,同样经历过巅峰和低谷,为什么两个人的状态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
全红婵这次比赛的准备情况让人看着就心疼。
脚踝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小腿肌肉贴满了膏药,连腰部都能看到好几块药贴的痕迹。
18岁的年纪本该是运动员状态最好的时候,她却像个伤兵一样出现在赛场上。
队医在赛前给她做过详细检查,脚踝的老伤一直没完全恢复好,加上训练强度大,小腿肌肉也出现了劳损。
![]()
教练组其实建议她休息调整,可全红婵还是坚持要参加这次全运会。
她心里清楚,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了,不能再退了。
搭档王伟莹的身体状况也不太理想。
比赛前两天她就感觉不舒服,状态一直调整不过来。
![]()
两个人凑在一起配合训练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动作不够流畅,那种默契程度跟以前比差了不少。
教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比赛临近,能做的调整实在有限。
![]()
全红婵成名那会儿,整个跳水圈都在说她是几十年难遇的天才。
14岁拿奥运冠军,三跳满分,那种表现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当时她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媒体追着采访,粉丝围着要签名,队里的老队员见了她都要竖大拇指。
可这两年情况变了。
![]()
去年因为伤病退赛之后,全红婵上大学期间身材明显发福了。
体重增加对跳水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每一公斤都会影响空中动作的完成质量。
她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拼命训练想把体重降下来,可效果并不明显。
全运会初期她还拿了个冠军,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天才少女"回来了。
![]()
可谁知道那可能只是回光返照,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这次双人跳台的第五名,是她成名以来最差的一次成绩,311.76分跟冠军的350.22分差了将近40分。
![]()
比赛结束后的采访环节,全红婵整个人的状态让人心疼。
她站在那里低着头,原本该有的笑容完全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愁容。
记者问她怎么看待这次比赛,她沉默了好几秒才开口说是自己不够努力。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自责,可明眼人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
她已经够拼了,带着一身伤上场,每一跳都在咬牙坚持。
问题不在努力不努力,而是身体状况和心理压力都到了一个临界点。
有记者接着问她未来的打算,全红婵犹豫了很久才说"再说吧"。
这三个字背后透着太多的无奈和不确定,完全不像一个18岁运动员该有的状态。
![]()
她眼眶有点红,明显是在强忍眼泪,最后自己给自己打气说了句"我真棒",那种勉强的语气让人听着更难受。
合影的时候,全红婵站在了后排。
要知道以前她可是C位的常客,走到哪里都是被簇拥着的那个。
这种待遇的变化其实就是竞技体育最残酷的地方,成绩好的时候所有人都围着你转,成绩一下滑立马就被晾在一边。
![]()
![]()
陈芋汐这次夺冠的意义远不止一块金牌那么简单。
去年她因为在某场比赛中的表现被网友骂惨了,铺天盖地的恶评让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扛不住,私下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那段时间她的状态糟糕透了,训练时动作变形,比赛时发挥失常,整个人陷入了恶性循环。
队里的心理老师找她谈了好几次话,教练也专门给她放了几天假让她调整。
![]()
陈芋汐自己也在想办法走出来,她把手机里那些社交软件全都卸载了,不去看那些评论,专心投入训练。
慢慢地她发现,只要自己跳好了,其他的声音根本不重要。
这次全运会她跟掌敏洁的配合堪称完美。
两个人五轮比赛轮轮都拿全场最高分,最终以近39分的巨大优势碾压对手夺冠。
![]()
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时候,陈芋汐笑得特别灿烂,那种笑容是真正的释然和自信,跟之前那个被网暴打击得不敢抬头的姑娘判若两人。
![]()
11月6日晚上的这场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两个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芋汐跟掌敏洁站在跳台上的时候,眼神坚定,动作准备充分,能看出来心态特别好。
入水的时候水花控制得极好,每一跳都发挥得稳定流畅。
全红婵这边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
她跟王伟莹在台上的时候就能看出紧张,动作准备的时候有些犹豫。
起跳之后空中动作完成得不够利索,入水时水花也比平时大。
五轮跳完,两个人的分数差距越拉越大,到最后第五名的成绩已经成了定局。
观众席上的气氛也很微妙。
![]()
陈芋汐每跳完一轮,掌声和欢呼声都特别热烈,大家都能感受到她的自信和实力。
全红婵这边虽然也有支持者在加油,可那种气氛明显没那么热烈,更多的是惋惜和担忧。
领奖台上的情景更是让人感慨。
陈芋汐站在最高处,抱着奖杯跟搭档庆祝,笑容里写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
全红婵在台下看着,表情复杂得很,既有对别人成功的祝贺,也有对自己失利的懊恼,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
竞技体育说到底比的不只是技术和身体素质,心态往往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陈芋汐能从网暴的阴影里走出来,靠的就是心态调整。
她学会了屏蔽外界的杂音,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
训练的时候不去想那些负面评价,比赛的时候只关注动作本身。
![]()
全红婵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也是心态。
14岁成名太早,带来的压力太大了。
所有人都期待她继续保持那种完美的表现,可人不是机器,总会有起伏。
身体伤病加上外界期待,双重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
她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自己不够努力上,这种自责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真正的问题她可能还没想明白。
队里的教练和心理老师都在帮她调整,可效果需要时间。
跟陈芋汐比起来,全红婵现在最需要的是放下包袱,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18岁的年纪,未来还长得很,没必要因为一场比赛的失利就否定自己。
![]()
![]()
这场比赛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体育圈的现实。
全红婵成绩好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媒体采访不断,商业代言一大堆。
可成绩一下滑,待遇立马就不一样了。
合影站后排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变化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
![]()
训练资源的分配,教练的关注度,队里的话语权,这些都跟成绩直接挂钩。
陈芋汐现在状态正好,教练组会给她配更好的搭档,安排更多的比赛机会。
全红婵成绩下滑,虽然不至于被放弃,可各方面的资源肯定会倾斜。
这种现实虽然残酷,可也能理解。
![]()
竞技体育本来就是这样,优胜劣汰是铁律。
问题在于,这种环境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特别是像全红婵这种年纪轻轻就经历过巅峰的选手,从云端跌落的感觉会更痛苦。
运动员的幸福感不应该只跟成绩挂钩。
![]()
全红婵现在愁容满面,陈芋汐笑容满面,这种状态的差异表面上看是因为成绩,深层次其实反映了整个体育培养体系的问题。
怎么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保护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怎么让他们在成绩起伏的时候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状态对比,让人看到了竞技体育最真实的一面。
伤病、压力、外界期待、心态调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一个运动员是笑着还是哭着离开赛场。
18岁的全红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她能尽快走出低谷,找回那个在跳台上自信飞翔的自己。
![]()
陈芋汐的逆袭告诉我们,只要心态调整好了,状态回来只是时间问题。
体育比赛有输有赢很正常,重要的是运动员能不能在起起伏伏中保持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能不能在压力之下依然感受到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