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这下是彻底急了。为了让英伟达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他几乎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还把主意打到中国身上,想让北京做出一个改变。
那么,黄仁勋究竟做了什么?他想在中方这里达成什么目的?中方又会给出怎样的回应?
![]()
11月7日,据路透社与彭博社报道,黄仁勋悄然现身台湾地区,与台积电高层会面。这趟行程表面上是例行拜访合作伙伴,实则另有深意——为英伟达在华业务重启铺路。当天接受采访时,他的发言耐人寻味:“英伟达能否再次回到中国市场,取决于中方何时愿意。我期待中方调整相关政策,让我们有机会再次为中国市场服务。”
听上去似乎是把选择权交给中方,但仔细想想,这话背后藏着推责。英伟达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并非因为中国“设限”,而是美国政府连连出手,以国家安全为由收紧技术出口,把AI芯片当成了政治工具。黄仁勋心知肚明,却偏偏在话语上转了个弯,把矛头引向北京。
![]()
他不是第一次这么做。近两年来,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H20等芯片产品因“性能阉割”饱受诟病。而中国之所以加强监管,并非为了排斥外企,而是出于数据安全与供应链可控的考量。从H20被查出安全漏洞,到英伟达因涉嫌垄断被调查,中国的监管原则始终是“安全与公平”,而非针对某个品牌。
黄仁勋心里明白,如果想重新赢得信任,仅靠政治施压和外交游说远远不够。英伟达需要面对自身存在的漏洞、反垄断问题,以及中国市场对高端AI芯片日益增强的自主需求。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似乎更热衷于“表演”。就在几天前,他在《金融时报》举办的“AI未来峰会”上公开宣称:“中国将赢得AI竞赛。”这句话一出,舆论哗然。
或许察觉到这话的分量太重,黄仁勋在11月7日的采访中立刻“补了一刀”。他解释说:“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表达,中国的AI研究人员非常出色,发展速度快,这意味着美国必须跑得更快,否则竞争会非常艰难。”
![]()
这番“自我修正”听起来更像是在两头讨好——既想向中国示好,又怕惹怒华盛顿。毕竟,英伟达的芯片出口每一笔都要经过美国商务部的批准,黄仁勋若太“亲中”,恐怕连申请都过不了。于是他只能反复横跳,一边喊“合作共赢”,一边配合美国政府的政策框架,演得小心翼翼。
但无论他如何斡旋,都改变不了现实:美国政府的限制措施,正在反噬英伟达本身。黄仁勋自己也承认,持续封锁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创新,让本土企业在AI芯片领域迎头赶上。他说得没错——这几年,中国芯片企业已经在高端算力、AI算法优化、封装工艺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自主生态正在成形。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再依赖某个外国品牌,这是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谁能提供更稳定、更安全、更高性能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中国不会为“阉割版芯片”买单,更不会为某家企业的焦虑让路。
黄仁勋所谓“希望中方调整政策”,不过是想让中国放宽监管、重新打开市场的大门,好让英伟达延续自己的垄断优势。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已经变了。
![]()
过去十年,中国市场确实是英伟达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如今却成了它最难攻破的高墙。原因并不复杂:中国不再是“依赖者”,而是潜在的竞争者。随着华为、寒武纪、壁仞、登临等国产AI芯片厂商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具备从架构设计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体系。
换句话说,黄仁勋的焦虑,不是担心失去一个市场,而是担心英伟达正在被中国的自主创新潮流彻底边缘化。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芯片出口,本意是压制中国科技发展,结果却逼出了更强的中国芯片产业链。如今中国AI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反超,美国的管制成了最好的“催化剂”。
所以,当黄仁勋说“希望中方给机会”时,也许他心里明白,这个机会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容易。中国市场不会再依赖英伟达,也不再被技术封锁所束缚。
这或许是他最不愿承认的现实——英伟达曾经是中国AI产业的“教练”,但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自己领跑。
而对于英伟达而言,真正的危机也许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