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钢多气少,依然没办法在战场上打赢钢少气多的志愿军,现在面对钢多气也多的解放军更没法打了,美国一旦跟中国爆发战争,等待美国的就是一场来自工业克苏鲁的降维打击。
![]()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菲利普斯·奥布莱恩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算是捅破了美国精英层不愿承认的窗户纸:“美国正在走向对华战争的败局,因为它更像二战时的德国,而非当年的民主兵工厂。”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要害。咱们先掰扯掰扯,现在的美国和当年的德国到底像在哪。
二战时的德国,手里的“王牌”可不少。虎式坦克在战场上几乎难逢敌手,ME262喷气式战斗机是当时天空的尖端科技,V1、V2导弹更是开创了弹道武器的先河。靠着这些精锐装备,德国闪击波兰、横扫西欧,连法国这样的军事强国都在六周内投降,前期战绩确实够亮眼。可越往后打越乏力,为什么?因为产能跟不上。
![]()
虎式坦克虽然厉害,但一年也就造几百辆,坏了还不好修;美国那边呢,光1943年就造了1.1万辆坦克,飞机更是造了27万架,相当于德国整个战争期间的好几倍。到了后期,德国再精锐的部队,面对盟军铺天盖地的装备也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工业产能的碾压。
现在的美国,简直是把德国的老路重走了一遍。冷战结束后,美国打了几场仗都赢了,海湾战争里把伊拉克的“百万雄师”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就沉迷于“精锐部队定胜负”的幻想
![]()
可他忘了,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拼刺刀的年代了,俄乌冲突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双方拼的不是谁的士兵更勇猛,而是谁能造更多无人机、更多炮弹。乌克兰光2024年无人机产量就翻了10倍,从月产2万架涨到20万架,这才是撑住战局的关键。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工业根基早就空了。就说跟中国打仗最关键的造船业,2024年美国造船吨位只占全球的0.1%,中国却超过50%,产能是美国的232倍。二战时费城造船厂那种日夜赶工造航母的盛况早就没了,现在美国大部分船厂要么倒闭,要么卖给了外国,连有经验的造船工人都断了代。
![]()
反观他们引以为傲的F-35战斗机,虽然技术先进,却常年面临零件短缺的问题,想批量生产都没底气。这种“尖端装备撑场面,产能跟不上趟”的状态,跟当年德国困守本土时何其相似。
美国之所以陷入这种困局还敢硬撑,很大程度上是没彻底搞明白中国这三十年的变化。他们总带着老眼光看我们,要么想起抗美援朝时“一把炒面一把枪”的志愿军,要么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靠代工起家”的印象。可实际上,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国后,咱们就已经完成了从“钢少气多”到“钢气双优”的蜕变。
![]()
先说说“钢多”。工业产能不是空喊口号,得有实打实的数据撑着。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30%,比美国、日本、德国加起来还多。就拿造船业来说,咱们不仅吨位高,还能造各种特种船、军舰,055型驱逐舰像“下饺子”一样批量下水,国产航母的建造周期比美国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完整的工业链条,从钢铁冶炼到精密零件加工,再到最终组装,全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定。这种能力有多重要?二战时美国能打赢,就是因为它能靠自己造齐所有战争物资,不用看别人脸色;现在中国也有这本事,甚至更强。
军事装备的发展就是工业产能的直接体现。五代机歼-20不仅首飞比俄罗斯早,服役速度和列装数量也远超预期;高超音速导弹咱们早就列装部队,美国到现在还在试验阶段;六代机的研发更是走在了全球前列,相关技术专利数量遥遥领先。
这些装备不是“造一两件撑门面”,而是能批量生产形成战斗力——这才是最让美国忌惮的地方。再说说“气多”。这一点其实是咱们的老传统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靠着“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家卫国”的精气神,用劣势装备打赢了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现在这种“气”不仅没丢,还多了一层“战略定力”。
![]()
中国最可怕的不是某一件装备比美国先进,而是“工业产能+战略定力”的组合拳。美国想靠技术封锁卡我们脖子,结果咱们自己搞出了芯片制造设备;想靠军事威慑施压,结果咱们的航母编队越来越强;想靠盟友围堵,结果咱们的“一带一路”越走越宽。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节奏,让美国的各种招数都落了空。
特朗普之所以从“对华强硬”转向“主张合作”,根本原因不是他突然转性了,而是美国的几大幻想都被戳破了。首先是“战争能赢”的幻想,奥布莱恩教授的文章其实代表了美国战略学界的共识——跟中国打仗,短期可能占点小便宜,一旦拖入消耗战,美国的工业产能根本撑不住。就像二战时德国赢了无数次战役,最终还是输在产能上一样,美国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
其次是“制裁能奏效”的幻想。这些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没停过,从贸易战加征关税,到芯片禁令封锁高科技,可结果呢?中国的外贸总额反而逐年增长,芯片自主化率不断提高,2024年咱们自己生产的芯片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中低端需求,高端芯片也实现了部分突破。
反观美国,制裁反而伤了自己——农场主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高科技企业丢了订单,不少工厂因为供应链断裂被迫停工。这种“制裁不成反伤己”的结果,让美国商界怨声载道,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利害。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的问题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之前政府停摆36天的闹剧还历历在目:空管人员缺岗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数十万联邦员工靠刷信用卡过日子,超市里老百姓抢水抢奶。
这暴露了美国制度的深层问题,也说明他们根本没精力再搞一场大规模的对抗。奥布莱恩教授就指出,二战时美国能赢,靠的是盟友体系拖住了德日的兵力,现在美国却在疏远盟友,真要跟中国对抗,只能孤军奋战,胜算几乎为零。
其实特朗普的表态,本质上是美国精英层的“战略纠偏”。他们终于意识到,中国不是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的“软柿子”,而是一个“钢多气也多”的硬骨头,既打不赢,也制裁不动。这种情况下,“合作”就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博弈,最终拼的还是实力和定力。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补完了工业课,既保住了“气多”的精神内核,又具备了“钢多”的物质基础,这种组合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而美国的困境告诉我们,沉迷于“精锐幻想”而丢了工业根基,再强大的帝国也会走向衰落。特朗普的松口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中美关系,必然要建立在“尊重实力、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这不是美国的“恩赐”,而是中国靠自己挣来的底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