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构建一个能够理解、尊重并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智慧伙伴,推动文化消费实现内容、场景、体验、结构上的全方位提质升级。
原文 :《塑造更高维度的文化智能》
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于雪 高子涵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强调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要求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效率,更促进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融。“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全球化的关键力量,其在真实场景中的表现便是一个绝佳的试金石。在刚刚落幕的全球数字贸易交易会上,这一挑战就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实时跨语言商务洽谈系统,到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再到虚拟数字人担任的展会向导,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互动方式。然而,与会者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当AI助手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家进行沟通时,尽管语言翻译准确无误,但在表达方式、礼节拿捏、情感传递等方面,有时仍会让交流显得生硬,甚至产生误解。技术的高效与文化的细腻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道待跨越的鸿沟。
这个现象或许正折射出《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走向世界时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意见》描绘了“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美好愿景,强调构建开放合作体系。但当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市场的桥梁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出来:如果AI只有逻辑智能,却缺少文化敏感性,它能否真正胜任全球化场景中的复杂角色?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人工智能+”的全球化迫切呼唤一种更高维度的能力——文化智能(cultural intelligence)。
![]()
技术通达与文化隔阂:全球化应用中的深层困境当前人工智能在全球化应用中面临的文化困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些挑战往往源于技术设计时对文化多样性考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互方式上的文化隔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的表达习惯。一个在欧美市场运行良好的AI客服系统,可能因其简洁的风格而在东亚市场显得不够得体——缺少必要的寒暄与敬语,容易让人感到生硬。AI可以被训练掌握不同语言的语法,却难以习得那些内隐于语言背后、关乎社会信任和情感维系的文化密码。
第二,内容生成中的刻板印象。当AI为不同市场生成营销内容时,容易依赖训练数据中固化的文化符号——为拉美市场生成的图像可能过度渲染“热情奔放”,为东亚市场生成的图像则固守“传统内敛”的标签。这种简化处理不仅无法反映当地文化的丰富性,有时还可能造成文化上的误解。
第三,文化理解的单向性问题。如果AI系统在设计之初主要基于某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交互逻辑,那么当它进入其他文化场景时,往往就需要使用者去适应它的逻辑,而非主动理解使用者的文化需求。这种单向的适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I技术在全球市场中的包容性。
![]()
文化智能:从技术出海到价值共鸣的必由之路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将“文化智能”纳入人工智能全球胜任力的重要考量。文化智能是指人工智能理解、适应和有效应对不同文化情境的能力。它要求AI不仅是信息处理的工具,更应成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助手。构建具备文化智能的人工智能体系,需要从技术、治理与产业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在技术维度,需要在数据训练中融入文化知识。一方面,构建涵盖不同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交流习惯的多元文化知识库;另一方面,让AI模型具备文化情境识别能力,能够根据交互对象的文化背景自适应地调整表达方式。同时,建立包含文化适切性、用户信任度等指标的跨文化评测体系,更全面地衡量AI表现。
在治理维度,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建立AI跨文化应用的标准规范与评估机制,为企业提供文化适配的参考指引;通过数贸会等国际平台加强各国在AI文化智能领域的经验分享与规则协商;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让AI技术在全球化进程中既保持创新活力,又能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产业维度,需要打造文化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企业在推动AI产品出海时,或可将文化适配能力作为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组建技术人员与文化研究者的跨学科团队,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提升AI产品在不同市场中的接受度和竞争力。
让“人工智能+”成为文明互鉴的智慧载体在全球化浪潮与“人工智能+”行动交汇的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不是用单一技术逻辑覆盖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人工智能,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尊重并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智慧伙伴。数贸会上那些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提醒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社会体系时,不仅要追求效率提升,还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增进跨文化理解与共情。当AI真正具备了文化智能,它就能成为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这才是“人工智能+”在全球化时代最值得期待的图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5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