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不让外国元首乘车入内,哪怕是特朗普、奥朗德也得步行;菲律宾遭遇强台风,627万人受灾、270万人被围困,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第一时间驰援;弹丸小国立陶宛挑衅主权,转头就被经济反制到难以翻身。
这三件事看似毫无关联,却戳中了同一个真相: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一味释放善意”的国家。善意依然有,但前提是守住底线;合作依然欢迎,但必须尊重尊严。
可问题是,中国为何如今会这样做呢?
![]()
强台风连袭菲律宾 灾害损失持续扩大
2025 年 11 月,菲律宾刚经历台风 “海鸥” 重创,又迎来超强台风 “凤凰” 的袭击,双重灾害让这个东南亚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根据菲律宾国家气象局与民防办公室的官方通报,11 月 9 日晚,超强台风 “凤凰” 在菲北部奥罗拉省迪纳隆岸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每小时 185 公里,阵风更是突破每小时 230 公里,以每小时 30 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其威力远超 10 月下旬登陆的台风 “苏拉”。
![]()
受 “凤凰” 影响,吕宋岛的奥罗拉省、新怡诗夏省、基里诺省及新比斯开省等多地发布最高级别台风警报,首都大马尼拉地区也被纳入风险区域,总统府 9 日宣布包括大马尼拉在内的吕宋岛多地 10 日停工停课,以保障民众安全。
而在此之前的 11 月初,台风 “海鸥” 已给菲律宾中部造成毁灭性打击。菲律宾民防办公室 11 月 9 日上午更新的数据显示,“海鸥” 已导致 224 人遇难、526 人受伤,另有 109 人失踪,超过 480 个 barangay(村社)被洪水淹没,大量房屋与基础设施损毁。
![]()
短短半个月内,“苏拉”“海鸥”“凤凰” 三个台风接连侵袭,让菲律宾受灾总人口突破 627 万,其中 270 万人因道路中断、洪水围困被困在家中或临时避难所,超过 12 万栋房屋受损,1.5 万栋房屋完全坍塌,沿海多个村庄被 3 米高的风暴潮夷为平地,农业损失预估达 38 亿比索(约合人民币 4.6 亿元),交通、电力、通信系统全面陷入瘫痪,灾害规模与损失程度创下菲律宾近五年新高。
![]()
灾区救援受阻 民生危机持续加剧
台风 “凤凰” 登陆后,菲律宾多地基础设施遭受二次打击,原本在 “海鸥” 灾害中受损的道路、桥梁雪上加霜。
吕宋岛南部的南甘马磷省有 30 多座桥梁被冲毁,其中连接省会那牙市与周边城镇的两座关键公路桥断裂,导致救援车辆无法通行。
马尼拉至黎牙实比的国道被泥石流阻断,最长堵塞路段达 8 公里,救援物资运输车队被困在路上超过 12 小时,只能依靠菲律宾空军的 4 架直升机进行空投,每次空投仅能覆盖不足 200 人的需求,远无法满足数万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所需。
![]()
在临时避难所,民生困境愈发严峻。11 月 3 日,黎牙实比市的一处避难所内,数百名受灾民众因连续 3 天缺水缺粮与救援人员发生推搡冲突,一名怀孕 7 个月的妇女在混乱中晕倒,被紧急送往仅剩应急供电的当地医院救治。
更令人担忧的是,卫生条件的恶化已引发传染病风险,全市 12 个临时避难所中有 8 个出现厕所满溢、垃圾堆积的情况,截至 11 月 10 日,已报告 12 例腹泻病例与 37 例流感症状患者,当地卫生部门紧急调配的 200 份抗生素仅能维持 3 天用量,后续药品补给仍因交通中断无法送达。
![]()
菲律宾国家电网 11 月 9 日通报,台风 “凤凰” 已导致全国 20 多条供电线路中断,奥罗拉省、新怡诗夏省等重灾区电网损毁率超过 85%,输电塔倒塌数量达 112 座,电力部门表示需等待天气条件稳定后才能全面启动检测与修复,预计完全恢复供电至少需要 4 周时间。
通信运营商 Globe Telecom 称,超过 2000 座基站因断电或设备损坏停止工作,重灾区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中断,仅有部分地区能通过卫星电话传递零星求救信息,许多被困民众无法向外界告知自身处境,救援人员只能通过挨村排查的方式寻找幸存者。
![]()
为应对 “凤凰” 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菲律宾政府截至 11 月 9 日下午已紧急撤离逾 117 万人,但由于撤离时间仓促、避难所容量有限,部分民众只能在学校、教堂等临时场所搭建简易帐篷,面临防寒物资短缺的问题。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 11 月 10 日的电视讲话中再次呼吁国际社会提供紧急援助,明确重点需求集中在 10 万顶临时帐篷、500 套饮用水净化设备、20 万份药品、3000 台发电机及 500 吨压缩食品等物资上,同时请求国际组织派遣专业救援团队协助灾情评估与人员搜救。
![]()
中国过往援助:从紧急救灾到能力建设
回顾过往,中国曾多次在菲律宾遭遇自然灾害时伸出援手,且援助覆盖紧急救灾、物资捐赠、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细致到保障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013 年台风 “海燕” 袭击菲律宾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提供 200 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随后又追加价值 1000 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其中包括帐篷、毛毯、药品等,且每顶帐篷均配备备用扣子与修补材料,以应对可能的损坏。
![]()
2021 年台风 “雷伊” 重创菲律宾中南部后,中国政府不仅捐赠 1 万吨大米,还提供 100 万美元紧急救灾现汇,最后一批 4725 吨大米分别运抵宿务与马尼拉时,同步交付的还有 2 万个食品包,每个食品包内装 5 公斤大米、10 个食品罐头和 10 包方便面,被菲律宾社会福利与发展部称为 “雪中送炭的援助”。
2020 年,菲律宾同时面临新冠疫情与台风 “天鹅” 的双重打击,中国采取双线驰援的方式提供支持。
![]()
捐赠 100 万只口罩、5 万套防护服、1000 台呼吸机等防疫物资,还派遣由 8 名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组赴菲,协助当地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开展医护人员培训;提供 2000 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涵盖帐篷、折叠床、消毒液等急需品,且所有物资均通过海运快速送达,确保及时分发到受灾民众手中。
除紧急救灾外,中国还通过援建项目帮助菲律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灾害损失,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为菲律宾培训了 200 余名防灾减灾专业人员,帮助当地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体系,提升基层应对灾害的能力。
![]()
今昔态度差异:善意需以尊重为前提
与以往第一时间启动援助不同,此次菲律宾遭遇 “海鸥”“凤凰” 双重台风重创后,中国尚未像过去那样迅速宣布援助计划。
这一态度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近年来中菲关系发展过程中,菲律宾在部分问题上的做法让中方感受到善意未被对等回应,甚至出现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的行为。
![]()
2024 年 11 月,菲律宾军方在南海海域举行为期两周的年度军事演习,演习课目明确包含 “夺取岛屿” 的作战演练,演习区域位于巴拉望岛以西的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菲陆军司令小罗密欧・布劳纳在演习前公开宣称 “此次演练旨在应对外部威胁”,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演练课目,赤裸裸地暴露了菲律宾针对中国的假想意图,严重破坏了中菲之间的互信基础。
![]()
不仅如此,2024 年以来,菲律宾多次在南海相关海域采取挑衅行动,非法侵占中国岛礁附近海域,甚至出动船只冲撞中国海警船,仅 2024 年上半年就发生类似事件 12 起,中国海警部门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严正交涉,但菲律宾仍未停止相关挑衅行为。
在国际场合,菲律宾也多次跟随外部势力发表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在 2025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菲律宾代表在发言中刻意提及所谓 “南海航行自由” 问题,变相支持个别国家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
在联合国大会上,菲律宾还与部分国家联合发表涉华声明,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忽视中国长期以来对菲律宾的援助与合作诚意。这些行为让中方意识到,单方面释放善意已无法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问询时表示,中国始终关注菲律宾的灾情,对受灾民众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但国际援助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方希望菲律宾能以实际行动维护中菲关系的友好氛围,为双方开展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
这一表态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的善意并非没有底线,合作的前提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双边人道主义援助与合作才能持续推进,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破坏双边互信的行为,都将影响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进程。
结语
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本应守望相助,共同抵御风险,但这种互助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中国从未吝啬对受灾国家的援助,过往对菲律宾的支持涵盖紧急救灾、灾后重建及防灾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从大米食品包到气象监测中心,从防疫物资到防洪工程,每一项援助都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人道主义精神。
![]()
此次菲律宾遭遇台风 “海鸥”“凤凰” 双重重创,中国对受灾民众的苦难感同身受,但善意的释放需要对等的回应与尊重。
国际社会的援助不是义务,而是基于友好与尊重的自愿行为,只有懂得珍惜善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在灾难来临时获得更多支持与帮助,这是菲律宾此次双重台风灾害留给世人的重要启示,也是推动国家间关系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