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残疾人》杂志2025年第11期
非遗传承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四川省绵阳市残联开展“非遗助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曾明波
四川省绵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在巴蜀文明浸润的绵州大地上,千年非遗技艺不仅是流淌的文化血脉,更化身为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梦想的“金钥匙”。四川省绵阳市残联通过开展“非遗助残”工作,培育助残基地精准赋能,拓展羌族草编、羌绣、扎染、毛笔等古老技艺作品的销售渠道。一批又一批残疾人朋友,以坚韧与智慧为经纬,在传承文化的瑰丽画卷中,编织出自立自强的精彩人生。
基地育人 托起非遗传承与就业梦想
“文化有根,就业有门”——这是绵阳市残联推动“非遗助残”的工作理念。绵阳的市、县两级残联深入调研、精准对接,构建起覆盖市县全域的“非遗助残”服务网络,“北川草编”“炳林笔庄”“牧云轩”“香月儿”“李白诗意蜀绣”“桑枣花庙陶艺”等6家市级文创基地稳健发展。其中,“北川草编”“炳林笔庄”荣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了“基地育匠人、匠人传薪火”的良好局面。欧阳曼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川伊珎羌绣有限公司相继获评国家级“美丽工坊”,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获评省级“美丽工坊”。“牧云轩”依托扎染和旧衣改造技艺,诞生了“记得兔”“涪宝”等系列文创精品,不仅登上了深圳文博会的舞台,更通过“旧衣改造300项目”,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灵活就业。一针一线间,旧衣蝶变为艺术品,也织就了家门口的增收路。
这些“美丽工坊”已成为残疾妇女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温暖家园。
![]()
▲四川省绵阳市残联通过开展“非遗助残”工作,培育助残基地精准赋能,残疾妇女通过学习羌绣等非遗技艺,成为以技立身、绽放光彩的“绣娘”。(图_唐彪)
技能为钥 开启自信人生新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绵阳市残联坚持“过硬的技能是残疾人就业最硬的底气”这一工作理念。从2022年开始,开设残疾人“非遗课堂”,量身打造“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双创实训”模式,将非遗项目精准引入托养中心和辅助性就业机构,持续、务实的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毛笔制作工序烦琐、选料考究,草编蜻蜓、蜗牛姿态灵动,羌绣“云朵上的羊角花”蕴藏着深厚寓意……在“理论+实操”的浸润下,许多零基础的残疾人,逐步成长为能进行独立创作的工匠。绵阳市残联构建“托养保障+技能提升+创业孵化”三位一体模式,在涪城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引入手工钩编等非遗项目,成功孵化“织梦轩”等工作室。特别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驻,采用“手把手传授+创意工坊”的双轨培养,确保技艺原真传承,更推动其与市场脉搏同频共振。
陈云珍是“美丽工坊”北川伊珎羌绣有限公司创始人,作为省级非遗羌绣传承人,她常年奔走于乡镇和特教学校,每年培训残疾妇女30余人,20余名残疾妇女成为“残疾绣娘”。如今,绣娘赵义琼的作品《云朵上的羊角花》亮相中法建交60周年庆典,胡蓉等四人的《羊角花开》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进行现场展示。“残疾绣娘”织出精美的绣品,成为闪亮的中国文化名片,更是残疾人以技立身、绽放光彩的见证!
渠道拓路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酒香也需勤吆喝”,绵阳市残联积极搭建多元化展销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畅通作品的“变现”渠道,让手工艺品为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绵阳市残疾人文创作品在深圳文博会绽放异彩:2024年,欧阳曼娘公司的扎染、旧衣改造品销售一空,签约12家合作单位;2025年,北川伊珎羌绣的笔记本、中药香囊日均吸客千人,销售额喜人,4家商家表达了合作意向。更令人振奋的是,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精品集体亮相故宫,北川羌绣、草编在文化圣殿熠熠生辉,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绵阳残疾匠人的非凡智慧与匠心。
线上渠道同样硕果累累。肢体残疾人杨晋带领的直播团队,依托涪城区星光助残服务中心,通过直播带货,让草编蜻蜓、羌绣香囊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华丽转身。
巧手织梦 生命绽放别样华彩
非遗助残的意义,远不止于收入的增长。在绵阳,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掌握非遗技艺,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与价值认同。
草编传承人王兴碧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技能大赛中勇夺第4名,曾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脱贫榜样”“四川好人”,她用柔韧的草茎编织出坚韧的人生;“织梦轩”的7位残疾人工匠,以钩针为笔、毛线为墨,创作4大系列30余款作品,书写着“巧手生财”的自强篇章;涪江流域竹编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吴光菊,那句朴实的“继续精进手艺,奋发向上”,道出了无数残疾伙伴共同的心声;欧阳曼娘公司的“兰婆婆”,潜心钻研扎染,作品色彩斑斓、意蕴深厚,将传统与现代交融,独立授课百余次,荣膺“涪城区优秀巾帼志愿者”。
从技能习得到产品售出,从基地孵化到精神引领,绵阳市残联以非遗传承为纽带,铺就了一条残疾人就业增收、实现价值的阳光之路。在这条路上,“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涪江水奔流不息。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美丽工坊”和文创基地的涌现,绵阳残疾人的“织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生命光华!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