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温峥嵘遇到了点小麻烦,但也有可能是大麻烦:她在手机上刷到了“自己”在直播,她进直播间问直播的人:“你是温峥嵘我是谁?”瞬间就被拉黑了。其实在这之前,她的团队就发现有这种情况,但多半是利用她的肖像制作假广告,发了律师函,她的粉丝也对这类账号进行了举报,最多时一天举报了18个,但“举报一个又新增一个”。
温峥嵘的消息上了新闻,抖音的副总裁李亮发文说,看到温峥嵘的新闻,他们做了核查,“三个直播间同时开播”的案例并非发生在抖音平台,但“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些利用AI仿冒名人带货的短视频内容”。
其实,仿冒名人的视频,在几年前就屡见不鲜了,最著名的,就是仿冒靳东的那些视频和账号。仿冒靳东,轻的,只是为了起号或者加粉,重的,就是目的明确的诈骗。事件一出,引起极大轰动,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突然发现,AI技术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有了如此的进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发现,有如此庞大的人群,会被一个破绽百出的假冒视频骗到,而且还会以为,视频中人是在对自己说话,说情话,说贴心的话。继续深挖下去,会发现,这个庞大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也隐约知道自己被骗了,但在她们一生中,从没有人对她们用如此温柔细腻的语气说过话,如此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于是,关于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感需求的大讨论,甚至盖过了对网络犯罪、技术伦理的讨论。
而那时的AI技术,其实还不算成熟,仿冒的视频,还比较容易被识破。几年后的2025年,资本市场上的“科技”,几乎就是AI的代名词,AI技术越来越成熟,视频生成软件,开始了指数级别的进化,几乎能想到的所有大小名人,他们的形象都能用AI仿冒,有的是仿冒来搞笑,有的则是仿冒来带货,比如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形象,都被仿冒来带货。
![]()
当然,AI是对一个广阔领域的命名,它能做的,不只是生成视频或者仿冒别人的,但显然,当下和普通人关系最紧密的,最先在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无疑就是这类的技术。
英剧《真相捕捉》讲的就是深伪技术,这部剧的第一季在2019年播出,当时的AI技术还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足够警惕,它所描绘的现实,有些更近乎于“近科幻”,到了第二季在2022年播出的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了,其中很多场景,已经变成现实了,这部剧因此在第二季大爆,并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第三季即将在2026年播出,到那时,剧集恐怕都会落后于现实。
新情况新问题,就需要立法紧紧跟上,今年9月1日起,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开始施行,《办法》要求,用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加上标记。事实上,有些平台在《办法》出来前,就在执行这个做法了,对AI生成的内容,都会加声“此内容疑似AI生成,注意甄别”的标记,但以AI技术的进化速度来看,生成内容应该很容易避开这种甄别和标记,更何况,人们的注意力的分配是很奇妙的,会相信任何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只要他们愿意相信,即便加上什么标记,都防不胜防。
就是说,不论是AI仿冒靳东时代,还是仿冒温峥嵘时代,让AI可以仿冒成功,可以帮助背后的人加粉或者盈利或者实施诈骗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性,不光包括人心里的孤独、寂寞、虚荣,也包括人对人的凶残、蔑视和伤害欲,而两者都是无法破解的,技术会不断升级,人心的各种问题也不会消失,两者必然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互相攀援,互相促生。它一旦落地,就不会回到没有它的时候了,而我们必然要和他带来的一切,不论是便利还是伤害,一起共生共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