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杨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从荆楚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山区,高素质农民正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因子。他们既传承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又掌握现代科技与管理;既扎根乡土,又放眼世界;既是个体奋斗的典范,更是共同致富的引领者。
10月25-26日,第七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陕西杨凌举行,《2025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步发布。《报告》通过翔实数据、生动案例和深刻洞察,全景式展现中国农业人才发展的新图景。
培育体系立体化革新
9年前,刚刚返乡创业的田淑娴从零开始筹建小龙虾养殖基地,创办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我一边把书本翻到烂,一边在田里观察研究,可总有一种被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抛弃的迷惘慌张。”田淑娴说,是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让她飞速成长。“一次培训学习,终身跟踪服务”,她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中不断接收最新的政策信息、前沿的科技成果,在多领域持续精进。如今,田淑娴培训村中农户组成田间工作队,辐射带动产值近9000万元,入选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宣传选树项目人选。她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农民培育体系变革的生动缩影。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结出硕果。“‘十四五’期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承担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地方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共计培训175.7万人。”该校副校长李仕宝介绍,通过“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点两线、四大课堂、全程跟踪服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形成立体化、多层次格局,并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培训,我发现学员们最看重的是实用,课堂必须在学以致用上发力。”陕西省宝鸡市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豆蓓道出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所在。《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63.38万人次,更具创新意义的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则在2024-2025年精准培育1.1万人,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深度对接的新路径。
豆蓓介绍,通过学用贯通培训,涌现出大批优秀学员,宝鸡市眉县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班学员李琼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辞去科技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一头扎进猕猴桃种植的田间地头。“通过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学用贯通培训班、走进全国多个优秀农业基地,我找到了借助科技力量走智能化、数字化之路的方向。”李琼胜说。
数字化也重塑着农民教育的形态,特别是在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央农广校云上智农App为高素质农民免费提供在线培训课程累计近9000个、农业技术视频2万个,视频课程点击量超过7.65亿人次,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云端农学院”。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辐射超2.7亿人次,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农民培育的每个环节,让更多农民能便捷地获取知识和技术。
李仕宝强调,要持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AI手段应用于教育培训和教学管理服务,打造农民教育培训数字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跨层级高效流通。
专业化新生力量注入
“高素质农民队伍质量结构不断改善,新生力量充足。”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宋聚国在发布《报告》时指出,当前高素质农民平均年龄45.4岁,56.76%集中在36-54岁之间,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在辽阔的黑土地上,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主管、90后赵诗奇靠着在田间地头的奔波学习、在实验室的日夜坚守,从初出大学校园时分不清水稻叶龄、辨不明土壤养分的“新兵”,快速成长为能独立攻关的科研骨干。在众多像赵诗奇这样的“科技尖兵”守护下,如今建三江绿色超级稻G3连续6年亩产突破700公斤,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8%,农业现代化率100%,有力护好“北大荒粮仓”这一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山东泰安,薛丽娜2008年大学毕业后返乡种粮,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大学教育不仅让我掌握了农业知识,更让我意识到先进技术对当代农民的重要作用。”薛丽娜介绍,她创办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运用无人机播种、北斗导航定位等现代技术,实现冬小麦亩产828.7公斤的全国纪录,带动农户增收130万元。
这些新农人的故事并非个例,《报告》显示,近半数高素质农民来自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2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06%。他们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素质农民的职业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报告》指出,64.06%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17.75%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来自安徽太和的徐淙祥在2023年通过了农艺专业安徽省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的评审。他不仅是安徽“麦王”,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连续多年刷新全省单产纪录,更创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将数十年积累的种植经验系统传授给新一代农人。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人感慨,现代农业需要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综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一个新兴职业群体——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快速崛起。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发布的17个新职业之一,“乡村CEO”们正以其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重庆市百胜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培养的乡村CEO李强,推动成立股份合作社,带领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在云南,昭通学院中国乡村CEO学院学员郭振超团队探索“村企一体、合股联营”发展模式,带动247名群众就近就业,促进户均年增收2.5万余元。在浙江,300余个行政村聘用乡村CEO,村均盘活闲置资源6.2宗、引进新业态5.6个,平均每个乡村CEO吸引8.8名入乡青年……
“各地实践早已证明:一名优秀的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能让闲置农房变民宿集群,让撂荒土地成网红农场,让传统手艺化文创IP。”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书记张恩广说,乡村CEO通过市场化运营激活乡村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价值转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构建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其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报告》显示,70.47%的高素质农民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合作社年托管服务面积超5万亩,服务1500多户乡亲。”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介绍,通过运用北斗导航厘米级精准播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合作社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成为国家级示范社。“我们带动15万亩中药材种植,每年培训新农人超1000人次。”湖北省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祥云通过发展“利川大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让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聚宝盆”。数据显示,2024年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17万元,较2023年稳步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高素质农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报告》指出,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差异。数据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72.84分和71.43分,西部地区居中为66.03分,东北地区最低为60.49分。面对这一现状,《报告》提出推进三产融合、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教育培训等针对性建议。
“十五五”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变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现实。”宋聚国表示,在教育创新、科技赋能、政策支持的多重驱动下,高素质农民这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必将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新时代的丰收之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