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父的复仇:3名16岁少年意外离世,受害者家属却坚称:这是谋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第一章 雨夜噩耗

晚上十一点二十三分的雨声敲打着窗户,像是无数细小的手指在玻璃上抓挠。林卫东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十六岁的林小宇搂着他的肩膀,笑得眼睛眯成两条缝。那是三年前,小宇妈妈还活着的时候拍的。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雨夜的宁静。林卫东瞥了一眼屏幕,是分局的电话。他心头莫名一紧,这个时间点的来电总不是什么好事。

“林队,出事了。”年轻警员小李的声音带着不自然的颤抖,“滨江公园发现一具少年遗体,初步判断是溺水。但是……”

“但是什么?”林卫东已经站起身,抓起外套。

“死者是林小宇。”

电话那头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林卫东感觉自己的耳朵在嗡嗡作响。他重复问了一遍:“你说谁?”

“是您的儿子,林小宇。我们核对过身份证了。”

林卫东的手指僵在外套扣子上,那颗塑料纽扣突然变得无比沉重。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像是要把整个世界淹没。

半小时后,林卫东站在滨江公园的江岸边。警戒线在雨中发出苍白的荧光,几个警员围着地上那个用防水布遮盖的轮廓。江水在黑暗中汹涌奔腾,像是某种活物的喘息。

“林队。”法医老陈走过来,脸上是罕见的犹豫,“你还是别看了。”

“让开。”林卫东的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的。

他掀开防水布的一角。在手机手电筒的冷光下,小宇的脸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青白色。水滴从他的发梢滑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江水。林卫东的膝盖一软,差点跪倒在地。小李赶紧扶住他。

“初步判断是意外溺水。”老陈低声说,“死亡时间大约在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身上没有明显外伤,但需要等尸检进一步确认。”

林卫东的目光死死锁在儿子脸上。小宇的眼睛半睁着,瞳孔里映不出任何光亮。林卫东伸手想合上那双眼睛,却发现自己的手指抖得厉害。

“他为什么会来江边?”林卫东像是在问别人,又像是在问自己。

小李递过一个密封在证物袋里的手机。屏幕已经碎了,但还能开机。锁屏壁纸是小宇和班里几个同学的合照,每个人都笑得没心没肺。

“我们查过通话记录,最后一个电话是晚上七点四十分接通的,来自一个未知号码。”小李说,“技术科正在追踪。”

林卫东接过证物袋,指尖隔着塑料薄膜摩挲着屏幕上的裂痕。这些裂纹像蛛网一样蔓延,仿佛也同时在他心里裂开了。

雨更大了,砸在防水布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林卫东突然俯下身,凑近小宇的衣领闻了闻。除了江水的腥味和淡淡的泥土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烟味。不是普通香烟,更像是雪茄的味道。

小宇从不抽烟,也最讨厌烟味。林卫东的瞳孔微微收缩,但什么也没说。

“林队,节哀顺变。”老陈拍拍他的肩膀,“我们先送遗体去法医中心。”

林卫东站在原地,看着担架被抬上救护车。红蓝交替的警灯在雨中模糊成一片混沌的光晕。他摸出手机,拨通了前妻的电话。铃声一遍遍响着,始终无人接听。

三年前,小宇的妈妈因病去世前,曾拉着林卫东的手说:“照顾好我们的儿子。”他当时重重点头,以为来日方长。

雨水顺着林卫东的额头流进眼睛,刺得生疼。他抬手抹了把脸,发现自己在无声地流泪。小宇的蓝色背包被放在证物袋里,上面挂着一个卡通钥匙扣,是去年生日时林卫东送的礼物。钥匙扣上的小熊咧着嘴笑,与此刻的场景形成残忍的对比。

“查。”林卫东的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警员都绷直了身体,“我要知道小宇今天见过谁,去过哪里,为什么要来江边。”

小李点头,立即开始布置任务。警车顶灯旋转着,将每个人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林卫东最后看了一眼奔流的江水,转身走向警车。每一步都像是踩在碎玻璃上,但他走得异常平稳。作为有着二十年警龄的老刑警,他比谁都清楚,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之中。而那个雪茄的味道,就像一根细刺,扎进了他的心里。

在发动汽车前,林卫东又看了一眼手机。屏幕上是小宇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时间定格在昨天下午:“爸,周末我想吃红烧肉。”

简单的一句话,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约定。

第二章 疑点浮现

法医中心的灯光白得刺眼,消毒水的气味浓郁得化不开。林卫东站在解剖室外,透过玻璃看着里面的操作台。老陈和助手正在做准备,各种金属器械闪着冷光。

“林队,你还是别看了。”小李递过一杯速溶咖啡,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袅袅上升。

林卫东接过纸杯,没有喝。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解剖室里的那个身影。防水布已经被掀开,小宇安静地躺在不锈钢台面上,皮肤在灯光下显得更加苍白。

“我必须看。”林卫东的声音很轻,“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

老陈走出来,摘下口罩:“初步检查结束了。确实是溺水致死,肺部有大量积水,符合溺水特征。但是……”

“但是什么?”林卫东握紧了纸杯,咖啡溅出来烫到了他的手,但他毫无知觉。

“死者的手腕有轻微的淤青,像是被人用力抓握过的痕迹。不过这种痕迹也可能是落水时挣扎造成的。”老陈犹豫了一下,“更奇怪的是,我们在他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些微小的蓝色纤维,像是某种特殊布料。”

林卫东的眼神锐利起来:“详细检验需要多久?”

“至少二十四小时。我们要做毒理检测,还要分析那些纤维成分。”老陈说,“你放心,我会亲自盯着。”

林卫东点点头,掏出手机拍下小宇手腕处的淤青照片。那些淡紫色的痕迹在惨白的皮肤上格外刺眼。作为刑警的本能告诉他,这些伤痕的形态不像是随意挣扎造成的,更像是被人牢牢控制时留下的。

回到分局,技术科的小张迎了上来:“林队,我们恢复了小宇手机里的部分数据。最后那通未知号码的电话,是通过网络拨号的,无法追踪来源。但是……”

小张敲击键盘,调出一段通话录音:“这是小宇手机里自动录下的通话片段,可能是因为误触了录音键。你听一下。”

录音质量很差,夹杂着电流声和风声。小宇的声音先响起来:“……你们想干什么?我说了不会说出去……”

另一个模糊的男声打断他:“现在说这些晚了。你最好按我们说的做。”

“我不会去的……”小宇的声音带着颤抖。

“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电话突然挂断,只剩下忙音。

林卫东反复听着这段简短的对话,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那个模糊的男声做了变声处理,但语调中有种不自然的机械感。

“能还原原声吗?”林东问。

小张摇头:“对方用了高级变声软件,很难完全还原。不过技术科正在尝试分离背景音,可能有更多发现。”

林卫东闭上眼睛,努力在记忆中搜寻类似的声音特征。二十年刑警生涯,他听过太多罪犯的声音,但这个声音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

小李推门进来,脸色凝重:“林队,我们查了小宇今天的行踪。他下午四点离开学校后,去了滨江路的一家网吧。监控显示他是独自离开的,但有个细节很可疑。”

电脑屏幕上播放着网吧门口的监控录像。小宇背着蓝色背包走出网吧,在门口停顿了几秒钟,似乎在犹豫。然后他转向右边,走出了监控范围。

“看这里。”小李放大画面角落,一辆黑色轿车的部分车灯隐约可见,“这辆车停在街对面,车型是老款丰田。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江边也发现了同款车胎痕迹。”

林卫东的呼吸略微急促起来:“车牌号?”

“角度太偏,看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辆车在小宇离开网吧后不久也开走了,方向与滨江公园一致。”

林卫东盯着定格的监控画面,小宇最后的身影被放大到模糊。他的儿子在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突然,技术科打来电话,声音急促:“林队,我们分析了那段录音的背景音,分离出了微弱的音乐声。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而且是一个特定乐团的演奏版本。”

林卫东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他太熟悉这首曲子了——三年前,他主办的一起案件中,受害者正是这个乐团的提琴手。而该案的真凶至今逍遥法外。

第三章 三个少年

小宇的葬礼在一个阴沉的上午举行。墓碑上的照片里,他笑得灿烂,与现场压抑的气氛格格不入。林卫东穿着黑色西装,接受着亲友程式化的慰问。每个人都说着相似的话,表情如出一辙的悲伤。

“老林,节哀顺变。”分局局长拍拍他的肩膀,“给你放个长假,好好调整一下。”

林卫东面无表情地点头,目光却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二十年刑警的直觉告诉他,凶手很可能就在这些看似熟悉的面孔中。那个人或许正享受着这场由他导演的悲剧。

前妻王雅琴哭得几乎晕厥,被亲友搀扶着。她再婚后住在城北的高档小区,小宇只有寒暑假才会去她那里住几天。林卫东记得小宇说过,继父张建军对他很客气,但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

“卫东,你一定要找出真相。”王雅琴抓住林卫东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他的肉里,“小宇不会自己去江边的,他最怕水了。”

林卫东愣了一下。这个细节他之前不知道。小宇小时候曾不慎落水,从此对深水有强烈的恐惧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夜晚独自去江边?

葬礼结束后,林卫东直接去了分局档案室。他需要调阅最近几年所有与青少年相关的意外死亡案件。老陈的尸检报告已经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那些蓝色纤维被确认为某种特定工装的材质,常用于机械维修或工厂作业。

小李推门进来,脸色更加难看:“林队,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过去两年里,我们市还有两起类似的青少年‘意外死亡’案件。时间点都很接近,死者都是十六岁少年。”

三份档案摊在桌上。除了小宇,还有两名少年:王志远,十六岁,死于车祸,肇事车辆逃逸;赵明轩,十六岁,从自家阳台坠落,认定为自杀。三个少年来自同一所高中,都是高二学生。

“更巧合的是,他们都参加过同一个夏令营。”小李指着档案中的一张照片,“去年暑假,市里组织的‘青少年领导力培养计划’。”

照片上,三十多个青少年对着镜头微笑。小宇站在第二排左起第三个,旁边是王志远和赵明轩。三人手臂搭在彼此肩上,看起来关系不错。

林卫东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想起小宇去年参加夏令营回来后,有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当时他以为是青春期正常的情绪波动,现在想来,可能另有隐情。

“我要这三个孩子的全部资料,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交圈,一切细节。”林卫东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小李犹豫了一下:“林队,这需要时间。而且局长说了让你休假……”

“那就用我的私人时间查。”林卫东打断他,“以父亲的身份,不是警察。”

接下来的三天,林卫东走访了三个少年的家庭。王志远的母亲提起儿子就泪流不止,她说志远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可能深夜在街上游荡。赵明轩的父亲则坚信儿子不会自杀,因为出事前一天,明轩还兴高采烈地计划周末和同学去看电影。

三个家庭,同样的悲痛,同样的质疑。林卫东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细节。三个少年都在死亡前接到过未知号码的来电,都有短暂的异常行为,死亡现场都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疑点。

在赵明轩的遗物中,林卫东发现了一张折叠得很仔细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串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像是某种密码:“S74HS21X”。赵明轩的父亲说,这是整理儿子遗物时在笔袋里找到的,当时没在意。

林卫东用手机拍下纸条,发给了技术科的小张。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关键线索。

晚上回到家,林卫东泡了杯浓茶,在客厅白板上画起了关系图。三个少年的照片并排贴着,箭头和线条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在网的中央,他重重地写下了“夏令营”三个字。

电话响了,是小张打来的:“林队,你发来的那串代码,我查了一下。‘S74HS21X’很可能是一个存储柜的编号和密码。‘S’代表南城区,‘74’可能是柜子编号,‘HS21X’是密码。”

“具体位置?”

“南城购物中心的自动存包柜系统。需要我去核实吗?”

“不,我亲自去。”林卫东抓起车钥匙,看了眼窗外沉沉的夜色。

雨又开始下了。这场绵延不绝的秋雨,像是要把所有秘密都冲刷出来。林卫东驱车驶入雨幕,车载收音机里正好在播放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那熟悉的旋律让他握方向盘的手紧了紧。

三个少年的面容在他眼前交替浮现。小宇害羞的笑,王志远打球时的矫健身影,赵明轩在演讲比赛上的激昂陈词。这些鲜活的生命,为何接连陨落?

储物柜里会有什么?证据,还是更大的谜团?林卫东踩下油门,车轮溅起一片水花。

第四章 储物柜的秘密

南城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几乎空无一人。林卫东把车停在离入口最近的位置,雨水顺着挡风玻璃蜿蜒流下,模糊了视线。

自动存包柜位于商场一楼的角落,冷白色的灯光照着一排排金属柜门。林卫东找到编号S74的柜子,输入密码HS21X。柜门应声弹开,里面只有一个普通的牛皮纸文件袋。

文件袋很薄,摸起来里面似乎只有几张纸。林卫东没有立即打开,而是环顾四周。深夜的商场空旷寂静,只有清洁工推着洗地机发出的嗡嗡声。

他回到车上,才小心翼翼地拆开文件袋。里面是三张照片和一张折叠的便条。照片上是三个成年男子的合影,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像素不高,像是从什么证件上翻拍下来的。林卫东觉得中间那个人的面容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便条上是用打印机打出的几行字:“下一个目标:张浩。时间:11月15日。地点:旧钢厂南区。”

林卫东的心跳几乎停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