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以及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4方面突出问题。此次专项行动直指直播打赏这一细分领域的顽瘴痼疾,体现出监管部门深入治理网络生态、坚决整肃行业乱象的决心。
直播打赏本是一种网民通过自愿打赏表达对内容认可,激励创作者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良性互动机制。然而,在“流量至上”与“快钱逻辑”的驱使下,这一机制正被严重扭曲和异化:从用户基于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可而进行的自愿支持,演变为部分MCN机构(负责签约、包装、运营主播的网红经纪公司)与主播处心积虑设置的“财富收割陷阱”。层出不穷的诱导套路,不仅让大量普通网民,尤其是判断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更严重侵蚀勤劳致富的社会价值观,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家庭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细察此次专项行动锁定的四类乱象,不难发现其已远超早期粗放式的“低俗擦边”,呈现出组织化、技术化、操控性与体系化交织的新特征。以低俗团播为例,其已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团军作战”。在MCN机构的策划主导下,部分直播高度剧本化、表演集体化,或采用“翻牌选妃”“蒙面摸人”等互动设计,或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引人不适方式,将低俗行为包装成互动玩法,诱导用户在看似“自愿”的氛围中一步步落入有组织的敛财圈套。
在营造虚假人设诱骗打赏方面,技术滥用成为重要推手。除编造“贫困户”“海归精英”等传统人设剧本外,一些主播和MCN机构还借助AI技术生成高度逼真、难辨真伪的音视频内容,使骗局更具欺骗性。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不法分子还通过搭建仅对特定用户开放的私域直播间,精准锁定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在封闭、私密的环境中实施诈骗,手段隐蔽、危害深远。
而在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方面,一些主播的操控手段也颇具隐蔽性和危害性。他们常以“恋人”“朋友”等身份接近未成年人,通过情感诱导逐步实施精神控制,怂恿诱导其进行打赏。更有甚者,直接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和支付密码,以绕过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在未成年人与不法分子“联手”规避平台监管的情况下,家庭防线与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在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方面,部分平台同样难辞其咎。它们不仅未设置打赏上限,也缺乏消费提醒机制,反而将打赏金额作为主播和用户排名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营造鼓励攀比的“金币竞赛场”。此外,平台赋予高额打赏用户“防禁言”“防踢出直播间”等特殊权限,并在PK(主播对战)环节设计“打赏入股”“验资局”等玩法,吸引用户通过打赏获取特殊权限,这种做法既扭曲了公平原则,也助长了炫富攀比的不良风气。
针对这些乱象开展专项行动,无疑能迅速形成有力震慑,但要杜绝乱象“春风吹又生”,关键在于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治理。直播平台必须真正尊重用户权益,健全管理机制,从前端堵住漏洞。MCN机构也应加强对其签约主播的培训与管理,摒弃唯流量论的畸形导向。网络主播更应清醒认识到,真正的“长久之道”在于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建立真诚的互动关系,任何靠套路“骗”来的打赏,终将反噬自身信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治理直播打赏乱象,不仅是对行业底线的坚守,而且是对行业价值的重塑。此次“清朗”专项行动,既是对乱象的“刮骨疗毒”,更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强力校准。期待通过平台自查、机构自律、监管严管与用户监督形成的多元共治合力,彻底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唯有让直播打赏远离“打劫”的阴影,回归价值认同的本源,直播行业方能告别“野路子”,走上阳光大道。(姚倩)
来源:法治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