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格力旗下沉寂多年的晶弘品牌悄然上线四款家用空调,1.5匹挂机1999元的定价较主品牌同配置产品直降千元。
![]()
这个曾专注冰箱领域的子品牌,如今成了格力投身价格战的“尖刀部队”。这个行动貌似是对今年3月晶弘空调即将上市的回应,但同时又有点应对小米咄咄逼人态势的应急之举。不管外界如何解读,用子品牌发动价格攻击的态势,甚为明了。
在格力晶弘之前,美的通过华凌、海尔依托统帅,早已完成了线上性价比市场的布局,格力此次布局,稍微晚了点。那么,头部企业集体启动 “双品牌战略” 的背后,是因为小米们掀起的销量风暴,以及海信新风强势出击,追觅们在功能和设计上大做文章等对空调市场新一轮蚕食后引发的被动之举么?
笔者认为,这些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考虑。在饱和率居高不下的存量市场做拓展,格力、美的和海尔等头部企业并没有因为市场的成熟而高枕无忧,反而因为智能时代的到来接受到了类似之前传统电视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困惑。
特别是这种冲击是有实质性数据支撑。较早之前,奥维数据就证实过某月小米空调线上表现最为强势时,甚至超过了格力的份额。千元空调的热销,也让坚守中高端的头部品牌看到了自身策略与市场需求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格力董明珠痛批过千元空调 “纸糊的”,但市场并不以她的意志所转移,特别当坚守了均价却输了市场份额之时,格力也着急了。
这种背景下,曾经宣称 “不打价格战” 的巨头,终究要靠子品牌俯身接招。市场还是那个市场,需求结构却在发生变化,传统巨头的尴尬,在于主品牌与市场需求的撕裂。
格力空调贡献了企业51%的收入和56%的利润,最高溢价使其成为价格战的天然靶心,一旦主品牌降价,多年积累的 “高端心智” 将轰然崩塌。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你产品质量很难去衡量的时候,消费者对品牌差异的敏感度会持续降低。毕竟,谁也不是为了未来10年、20年而活,而是为当下两三年过得精彩而努力。
这种背景之下,小米的低价产品快速受到市场追捧,而在细分领域,海信新风和追觅机械臂产品同样收获了无数拥趸,这些都是格力、美的等头部品牌尴尬的源头。
特别当小米用1800元机型搭配“10年包修”服务攻城略地时,格力主品牌若跟进降价,既会挤压经销商所剩无几的利润空间,又会让老用户产生“被收割”的负面感知。
一时间,传统巨头的 “技术护城河” 正被差异化创新瓦解,主品牌高端化愈发艰难,压力来到了头部品牌这边。
不过,寄望子品牌突围的策略,同样面临现实考验。晶弘空调上线初期便暴露短板:1899元的1匹挂机定价,较小米同配置机型高出近300元,且6年包修服务逊于主品牌的 10 年承诺,性价比优势并不突出。京东预售数据显示,其首日销量不足华凌同期的五分之一,品牌认知度不足成为明显瓶颈。
笔者认为,即便运作成熟的华凌,也难逃 “依附性困境”。上市多年,依旧摆脱不了美的平替的影子,线上份额也未有大的突破,难以形成独立且有独领一方的竞争力。
空调行业的两难困境,本质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新消费逻辑的碰撞!小米的优势不仅在于低价,更在于通过小米之家场景化销售、IoT 生态联动降低获客成本;海信、追觅则证明,技术创新仍能开辟蓝海。
对巨头而言,破局关键不在子品牌本身,而在重构价值体系。子品牌则需摆脱 “降价工具” 定位,针对特定群体或需求形成差异化标签。需要注意的是,子品牌不是逃避价格战的避风港,主品牌也不该成为高端化的囚徒,唯有在技术创新、供应链效率、用户体验上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才能跳出“降价伤品牌、守价失市场”的死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