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0日《检察日报》第05版:声音周刊
原标题
代表委员眼中的安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高质效履职护航民生民利
本报记者 吴贻伙 通讯员 苏诗源
民事、行政检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生民利、促进司法公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安徽省检察院召开全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盘点五年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做深民事检察、做实行政检察工作的思路举措。
会议上透露的一组数据让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眼前一亮”:5年多来,安徽省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坚持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共办理各类民事检察监督案件69994件,提出监督意见27786件,监督案件总量居全国检察机关前列;共办理各类行政检察监督案件33258件,在“四大检察”履职结构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0.77%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9%,生效裁判监督率、抗诉改变率位居全国检察机关前列;先后13次在全国检察机关会议上交流经验,共有51件案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典型案例或指导性案例。
“深挖六尺巷典故中‘和为贵’理念打造的‘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为化解矛盾纠纷增添了温暖的柔性力量。”
“民事支持起诉职责的高质效履行,让检察机关真正成为特定群体的‘撑伞人’。”
“在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中积极引入外部专业力量,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保障了司法公正。”
“行政违法行为高质效监督,对于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委员结合具体案例,对安徽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依法履职、守正创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
安徽省检察院召开该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
![]()
6位代表委员应邀出席会议。
传统文化“活”用于法治场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徽省桐城市中心这条窄窄的六尺巷,因其承载的传统礼让故事和美动人而被传颂至今。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尺巷考察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桐城市检察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和合”“礼让”传统文化融入民事检察工作,形成“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通过听、查、借、融等方式,依法规范开展民事检察和解,促推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助力矛盾多元化解。今年4月,安庆市检察院通过专项行动,将这一做法在该市检察机关推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和解息诉案件65件,促成和解8件,同比增长33%。
“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既是传统文化智慧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深度融合,也为培育社会良好风气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对这一将传统文化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表示赞赏。
作为深耕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践行者,丁德芬对传统文化赋能法治建设有着天然的共鸣。自2013年起,她便开启了东至周氏文化研究的追风之旅,12年如一日致力于推动周氏家风文化传播,积极引导千万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深入了解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的内涵与实践成效后,她感触颇深:“这种工作方法避免了民事纠纷陷入‘对抗式’诉讼的消耗困局,如同周氏家训第十二条‘息讼端’便是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息讼的真实写照,不仅能帮助基层群众涵养‘谦和友善’的道德素养,更让传统文化的温度渗透到基层治理中,为化解矛盾增添了温暖的柔性力量。”
此外,桐城市检察院还巧借传统文化创新推出以听民声、倡和合、促善治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检察听证法”,让身为检察听证员的丁德芬印象深刻。桐城市检察院设立在乡镇的六尺巷检察听证室里,精心布置的六尺巷典故图文、“让墙诗”手札等文化元素,让这里成为富有特色的“和解文化空间”。丁德芬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陈列,而是将传统文化“活”用于法治场景的生动探索——置身其中,让陷于矛盾的当事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借此成为滋养文明社会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
2024年4月8日,桐城市检察院就一起民事执行监督案召开公开听证会。
基层群众之间的纠纷往往因为一些“小摩擦”引起,适合用“微调解”来推动化解。丁德芬希望检察机关能够持续扩大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和六尺巷检察听证法的辐射力、影响力,引导更多人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纠纷调解矛盾,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广泛挖掘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深度融入检察工作,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文化之力回应社会现实需求,为筑牢社会文明基石注入持久动能。
![]()
2023年8月9日,桐城市检察院检察官就一起故意伤害案赴案发地开展调查核实工作。
民事支持起诉交出温暖答卷
“越来越多的身边案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的权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在参加安徽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间隙告诉记者。
王绍南口中的“身边案例”,源于其家乡所在地潜山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民事支持起诉案件。该案中,当地检察机关主动履行支持起诉职能,成功帮助23个农户追回拖欠的土地流转费5.6万元,解了农户们的“心头忧”。不仅如此,针对近年来此类案件频发的情况,潜山市检察院迅速开展全面梳理与实地调研,综合运用检察公开听证、制发检察建议等多元举措,靶向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环节的行政监管与风险防控,从源头上破解问题症结,为农民合法权益筑起了法治“防护墙”。
深耕乡村治理一线20余年,王绍南多次走进检察机关,近距离了解检察工作,亲眼见证了检察力量如何一步步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从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到化解邻里间的土地边界纠纷,再到监督整治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成为化解矛盾、护航发展的“法治后盾”。
作为一名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干在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始终关注民生实事。“这些年,检察机关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尤其是在保障农民权益、守护特定群体权益、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拿出了真招实策,这正是履职成效最生动的体现。”王绍南感慨道。
老板“跑路”欠薪难追、子女拒养老人无助、离异家庭抚养费缺位——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的维权困境,始终牵动着检察官的心。对此,安徽省检察机关以支持起诉为利器,交出了温暖答卷。5年多来,安徽省检察机关聚焦重点群体细化履职标准,累计提出民事支持起诉意见19261件,帮助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诉讼能力弱、确有困难的特定群体依法有效行使诉权。
说起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的效用,特别是在对特定群体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安徽省人大代表、国能神皖安庆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计划经营部节能高级主管潘秀兰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检察机关扎实构建“前端预防—中端办理—末端溯源”全程发力的民事支持起诉新格局,让农民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起诉不再无助、维权不再弱势,真正成为他们的“撑伞人”。
因长期关注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维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不足”的痛点,潘秀兰对检察机关的高质效履职感触颇深:“许多特定群体深陷‘不懂法、不敢诉、不会诉’的困境,亟须外力拉一把。检察机关开通‘绿色维权通道’、发放司法救助金缓解生活困难、制发检察建议堵塞监管漏洞等一系列举措,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维护特定群体利益的检察担当与力量。”
王绍南接过话头,他说,当前农村常住群体中,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务农人员占比高,不少人文化程度有限,遇事主动找法、用法的意识仍有不足,希望检察机关能持续聚焦关注这些重点人群,更精准地对接乡村治理与群众需求,牢牢抓住监督办案,进一步做实检察为民,以扎实的法治力量守护乡村的和谐发展与民生福祉,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安心、越过越有奔头。
潘秀兰也进一步建议,检察机关应加大对受家暴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力度,拓宽线索排查渠道,推动检察支持起诉与社区干预、心理疏导等举措深度融合,为受家暴妇女儿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护体系。
行政检察监督办好民生实事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是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此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安徽省铜陵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该院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经验。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始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池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刘鹰特别注意到铜陵市义安区检察院办理的周某某行政处罚异议案。
此前,义安区某大型民营企业发生一般触电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区应急管理局向企业生产负责人周某某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拟按其“上一年年收入的30%”(约27万元)进行罚款。因相关法规未明确“上一年年收入”构成,周某某提出异议,并通过“检察长约谈企业家”机制向区检察院反映。义安区检察院随即依法主动介入,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法律学者、律师担任听证员,围绕周某某上一年年度收入标准应当如何认定,从行为关联性、延迟收入情形、法规依据、合法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听证员形成一致意见,认为周某某的上一年年度收入认定不合理。综合该听证意见,义安区检察院进一步审查后,向义安区应急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义安区应急管理局采纳检察建议后重新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周某某对此再无异议,并且主动缴纳了罚款。
“检察机关在办理周某某行政处罚异议案过程中,通过邀请法律学者、律师担任听证员,从专业视角对案件展开深度研讨,不仅为案件高质效办理提供了专业支撑,更显著增强了听证会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刘鹰认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兼具法律专业性与社会服务“接地气”的双重属性,因此检察机关需灵活运用多元解纷机制,有效凝聚行政机关、司法部门、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合力,持续提升争议化解能力与水平,为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完善国家法治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会议现场,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杨国才在认真听取宿州市检察院以高质效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的情况介绍后表示。
近年来,宿州市检察院牵头起草的《宿州市加强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实施办法》获得宿州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还以向宿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工作为契机,助力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监督的刚性。
据介绍,宿州市检察机关在开展守护“夕阳红”专项活动中,针对辖区养老机构设立不规范和安全隐患问题,督促民政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在守护“半边天”专项活动中,办理冒名顶替或弄虚作假婚姻登记案件11件,督促民政部门撤销错误婚姻登记;针对高龄补贴漏发问题,运用大数据模型比对、碰撞相关数据,帮助2000余名老人拿到高龄补贴;在食药安全领域,针对履职中发现的药品经营者未配备处方药执业药师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纠正,该案入选最高检评选的“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监督类案”……2023年以来,宿州市检察机关共办理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案件357件,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282件,行政机关已采纳275件。
“检察机关围绕养老补贴、错误婚姻登记、食药安全等领域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彰显了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方位守护。”杨国才说。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师范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教授,安庆市宜秀区政府副区长查长礼一直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他在参加会议时重点关注民事诉讼中的虚假诉讼问题。他认为,虚假诉讼不仅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害司法权威,更会破坏社会信任基础,加剧诚信缺失,阻碍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危害极大。
令查长礼感到欣喜的是,安徽省检察机关通过牵头开展惩治虚假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建立起“线索筛查—立案审查—调查核实—监督纠正—追责挽损”全链条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已筛查疑似线索1300余条,提出监督意见1179件,纠正错误生效裁判220件,有效遏制了虚假诉讼蔓延态势。
“当前不少群众对虚假诉讼缺乏认知,即便受害也不知如何维权。加强宣传不仅能唤醒受害者的维权意识,更能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凝聚社会监督合力筑牢防线,最终营造‘人人懂维权,个个能监督’的公平诚信社会氛围。”查长礼说。
在场的安徽省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一边认真记下建议,一边回应代表委员关切:“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方向,我们会将代表委员们的提问与叮嘱,化作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前行动力,以更优的履职成效,为护航民生民利、推进法治安徽建设贡献检察力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第9472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检察日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