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当保姆,83岁雇主奶奶儿女在国外,她闹着跟我回老家过年
老天爷啊,我一个在北京当保姆的,怎么也没想到,83 岁的雇主张奶奶,竟哭着闹着要跟我回河北农村老家过年!
01
我正给张奶奶盛小米粥,她手抖着端碗,眼神却直勾勾盯着我。
“小敏啊,你老家过年,是不是要蒸枣花馍?”
我嗯了一声,往她碗里加了块蒸南瓜:“是呢,我妈蒸的枣花馍,面发得喧软,枣都浸着面香,咬一口甜到心里。”
张奶奶吸了吸鼻子,粥洒了一点在手上,我赶紧拿温热的毛巾给她擦。
“慢点儿喝,不着急,烫不着。”
她却放下碗,枯瘦的手紧紧拉住我的手。
“小敏,我那俩儿女,在国外又不回来。你说我一个人在北京过年,守着这空荡荡的大房子,多冷清啊。”
我心里揪得生疼。这三年,我照顾张奶奶,她儿子儿媳移民后,就把她留在北京,一年到头,就只有逢年过节的越洋电话。
02
第二天一早,我刚从早市买回油条豆浆,张奶奶就从卧室走出来了。
她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发簪别着,身上穿了件藏青色棉袄 —— 是我去年用自己工资给她买的,她说穿着轻便暖和。
她走到我跟前,声音有点发颤,却透着股倔劲儿:“小敏,我想好了,今年跟你回你老家过年。”
我手里的油条 “啪嗒” 掉在盘子里,眼睛瞪得溜圆。
“奶奶,您说啥?回我老家?我老家是农村,冬天没暖气,睡土炕,条件可比不上北京,您能习惯?”
张奶奶往我身边凑了凑,像个耍脾气的小孩:“习惯!咋不习惯?我年轻时候在老家也住过土炕,有暖气还燥得慌。小敏,我就想跟个人过年,你老家有你爸妈,有烟火气,比我在这儿守空房子强百倍。”
03
我坐在沙发上搓着手,心里犯难。
不是不想带她去,是怕委屈了这位一辈子享过福的老太太。我老家那院子,是几十年的老房子,虽然收拾得干净,可洗澡要烧热水,上厕所是院子里的旱厕,冬天冷得慌。
“奶奶,路上要坐六个小时火车,再转一个小时汽车,您身子骨能扛住?”
张奶奶往我身边一坐,拍了拍我的手背,力道还挺足。
“能扛住!我每天跟着你在楼下遛弯,比有些年轻人都有劲儿。小敏,我知道你心疼我,可我真不想一个人过年了。你就当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带我去吧。”
她眼睛红红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看着心里发酸,这三年,我发烧那次,她大半夜起来给我找药,用毛巾给我物理降温,比我亲妈都细心。
04
我终究没熬过张奶奶的软磨硬泡,点头答应了。
从那天起,她就像个盼过年的孩子,每天都要问我好几遍。
“小敏,咱啥时候收拾东西啊?”
“还有半个月才过年呢,不急。” 我笑着答。
可第二天一早,我就看见她在翻衣柜,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拿出来,叠了又叠。
“这件毛衣带上,你老家冷。”
“这件外套轻便,路上穿。”
我凑过去看,见她还把我给她买的枣红色围巾也放进去了,那围巾她平时舍不得戴。
“奶奶,不用带这么多,我老家有厚衣服,冷了给您找。”
她摆摆手:“不用,我自己的衣服穿惯了。”
又从柜子最里面翻出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些大白兔奶糖。
“这个带上,给你爸妈尝尝,城里的糖,比老家的甜。”
05
离出发还有三天,张奶奶的儿子张明远从国外打来电话。
我把手机递她,她接起来,声音淡淡的:“喂。”
“妈,过年好啊,我和丽丽今年又回不去了,给您寄了些年货,应该快到了。” 张明远的声音带着愧疚。
张奶奶嗯了一声:“知道了,东西收到了也没用,我一个人吃不完。”
“妈,您别生气,等明年,明年我们一定回去陪您过年。”
张奶奶笑了,那笑里全是无奈:“不用等明年了,我今年跟小敏回她老家过年。”
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传来张明远急慌慌的声音:“妈,您跟小敏回老家?那怎么行!小敏老家是农村,条件差,您住着不习惯。”
张奶奶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有啥不习惯的?小敏的老家有人情味,比我在这儿守空房子强!我告诉你明远,我已经决定了,你别想阻止我。我这辈子,还没跟保姆回过老家过年呢,我就要去尝尝那枣花馍,睡睡那土炕!”
说完,她 “啪” 地挂了电话,气呼呼地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放。
我赶紧给她倒杯温水:“奶奶,别气,明远也是心疼您。”
她喝了口水,瞪着眼睛说:“心疼我?心疼我就不会把我一个人扔在这儿三年!小敏,咱不管他,到时候咱就走。”
06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带着张奶奶去了火车站。
她裹着枣红色围巾,背着那个装着奶糖和衣服的小布包,精神头特别足。
上了火车,找到座位,她靠窗坐着,眼睛一直盯着窗外,舍不得挪开。
“小敏,你看那树,都光秃秃的,跟北京的树不一样。”
我笑着说:“咱老家的树,冬天都这样,等开春了,就发芽长叶子,绿莹莹的。”
火车开起来,她时不时就问:“还有多久到啊?”
“快了,再坐四个小时到市里,转个汽车就到老家了。”
她点点头,从布包里摸出颗大白兔奶糖,剥了糖纸,塞进我嘴里。
“甜不甜?”
我含着糖,点点头:“甜,比蜜都甜。”
她自己也剥了一颗,慢慢嚼着,嘴角扬着笑。
转汽车的时候,人挺多,我扶着她小心翼翼地挤上去。
有个小伙子见了,赶紧站起来:“阿姨,您坐这儿。”
张奶奶笑着摆手:“谢谢你啊小伙子,你坐吧,我硬朗着呢。”
小伙子还是把座位让给了她,她坐下后,拉着我的手说:“小敏,你看,还是好人多。”
07
汽车开到村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我远远就看见我爸妈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搓着手往路上望。
车一停,我扶着张奶奶下来,我妈赶紧跑过来,拉住我的手,又看向张奶奶,脸上满是惊讶。
“小敏,这是?”
“妈,这是张奶奶,我在北京照顾的雇主,她儿女在国外,没人陪她过年,就跟我回来了。”
我妈赶紧握住张奶奶的手,热情得很:“张奶奶,欢迎欢迎!快跟我回家,外面冷,冻坏了可咋整。”
我爸也走过来,接过我手里的行李:“张奶奶,一路辛苦了,快上三轮车,咱回家。”
我家有辆电动三轮车,我爸把行李放上去,我扶着张奶奶坐下,我妈坐在旁边陪着。
三轮车慢悠悠地往家开,张奶奶看着路边墙上贴的春联,还有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眼睛都亮了。
“这就是你老家啊,真好,有烟火气。”
我妈笑着说:“啥好啊,都是农村,条件差,张奶奶您可别嫌弃。”
她摇摇头:“不嫌弃,不嫌弃,这样才好,比北京的大房子热闹多了。”
到了家,我爸推开院子门,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屋檐下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棒子。
我妈把她让进屋,屋里生着煤火,暖意一下子裹了过来。
“张奶奶,快坐,烤烤火,路上冻着了吧。”
我妈给她倒了杯热茶,她双手捧着杯子,看着屋里的八仙桌、木柜子,笑着说:“这屋真暖和,比暖气舒服。”
08
第二天一早,我妈就起来扫房子,这是老家过年的规矩,扫扫穷气迎福气。
张奶奶也跟着起来了,非要帮忙。
“婶子,我来帮你扫,我虽然年纪大了,扫个地还是行的。”
我妈笑着躲开她的手:“张奶奶,您歇着,哪能让您干活啊,您是客人。”
张奶奶不依,拿起墙角的扫帚就扫起来,动作有点慢,可每一处都扫得仔细。
我看着她佝偻着腰扫地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扫完房子,就该贴春联了。我爸把春联拿出来,是找村里的老先生写的,红底黑字,透着喜庆。
“张奶奶,您帮我们看看,贴正了没有?” 我爸站在梯子上喊。
张奶奶眯着眼睛看了看:“往左一点,再往左一点,哎,对了,正了,好看!”
贴完春联,我妈就开始做年货,蒸枣花馍、炸丸子、做酥肉。
张奶奶凑在旁边,看得认真。
我妈舀了点饺子馅:“张奶奶,您尝尝,看咸淡怎么样。”
她用筷子夹了一点,尝了尝,眼睛一亮:“正好,香!比我在北京吃的好吃多了。”
我妈笑着说:“那您也试试包枣花馍。”
我妈教她怎么捏面,怎么放枣,她学得认真,虽然包的枣花馍歪歪扭扭的,有的枣还掉了出来,可她笑得特别开心。
“你看我包的,像不像个小元宝?” 她举着自己包的枣花馍给我们看,我和爸妈都笑了。
“像,太像了,张奶奶真厉害!”
09
过年那天,天还没黑,院子里就挂上了红灯笼,红彤彤的,映得满院子都是喜兴劲儿。
我妈做了一桌子菜,炖鸡、炖鱼、炸丸子、酥肉,还有奶奶爱吃的清炒油麦菜,满满一桌子,冒着热气和香味。
我爸拿出一瓶白酒,给我和他自己倒了点,又给张奶奶倒了杯红酒。
“来,张奶奶,咱举杯,过年好!” 我爸举起杯子。
我们都举起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奶奶看着满桌子的菜,又看看我、我爸我妈,眼睛一下子红了,声音有点抖:“过年好,谢谢你们,谢谢小敏,谢谢婶子,谢谢大哥。我这三年,每年过年都是一个人,守着那么大的房子,连口热乎饭都吃不安稳。今年,我跟着小敏回这儿,有你们陪着,有这么多好吃的,有这么浓的烟火气,这才叫过年啊!”
我妈赶紧说:“张奶奶,以后您要是不嫌弃,每年都来跟我们过年,咱就是一家人。”
张奶奶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我赶紧给她递纸巾:“奶奶,别哭,过年要开心。”
这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张明远打来的,我递给张奶奶。
她接起来,脸上还挂着泪,却笑着说:“明远,我在小敏老家过年呢,你看,一桌子菜,还有小敏爸妈陪着,可热闹了。”
电话那头,张明远的声音带着哭腔:“妈,对不起,是儿子不孝,让您受委屈了。您在那儿好好过年,过完年我就回去接您,以后,我再也不把您一个人扔在那儿了。”
张奶奶笑了,笑得特别灿烂:“不用接,我在这儿挺好的,等开春了,我自己回去。明远,妈不怪你,妈就是想过个热闹年,现在,妈过上了。”
挂了电话,张奶奶举起杯子:“来,咱再喝一杯,祝咱以后都平平安安,热热闹闹!”
我们再次举杯,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天上炸开,五颜六色的,照亮了夜空。
张奶奶看着窗外的烟花,又看看我们,脸上的笑容像开了花一样,那是我认识她三年来,笑得最开心、最舒展、最灿烂的一次。
我心里也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火炉,这一年的辛苦、委屈,全都烟消云散了。能让张奶奶过上这么一个热闹的年,能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比什么都强。这种心里踏踏实实、满满都是幸福的感觉,比吃了蜜还甜,比中了奖还爽!
10
年后这几天,张奶奶在老家过得特别自在。
每天早上,她跟着我妈去村口遛弯,跟村里的老人们聊天,学唱村里的小调,学得有模有样。
我妈每天换着花样给她做吃的,她也跟着学做老家的饭,说回去了要自己做着吃。
张明远打了好几次电话,说要回来接她,她都拒绝了:“我在这儿挺好的,等过了正月十五再回去,我还没跟小敏爸妈待够呢。”
我爸妈也舍不得她,总说让她多住些日子。
有天晚上,我们坐在煤火边烤火,张奶奶拉着我的手:“小敏,谢谢你,是你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知道,过年不是一个人守着空房子,是有人陪着,有烟火气。”
我笑着说:“奶奶,该我谢谢您才对,这三年,您也像亲人一样照顾我。”
她摇摇头:“是我麻烦你。以后,我在北京,你要是想老家了,就跟我说,咱一起回来看看。”
我点点头,心里酸酸的,又暖暖的。
过了正月十五,我该回北京了,张奶奶也要回去。
临走那天,我爸妈给她装了好多东西,有枣花馍、炸丸子、自家种的小米和绿豆。
“张奶奶,以后常来啊,我们等着您。” 我妈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松开。
张奶奶点点头,眼泪又掉了下来:“一定来,一定来,婶子,大哥,谢谢你们这阵子的照顾。”
原来最暖的年,从来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身边有愿意陪着你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