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德国,看起来似乎比美国还更硬气。德外长10月份访华计划,因其错误涉台言行而被迫搁置。好不容易打通王毅外长电话,德外长也明确表示想要将访华事宜再次排上日程。但德方这段时间不是为访华创造条件,而是连续三次对华发起挑衅。
![]()
据台媒报道,已经下台的蔡英文将在11月8日抵达德国,出席德方主办的所谓“柏林自由大会”,还将公开发表讲话。
毫无疑问,这是德国政府有意要在台湾问题上挑事。而就在前不久中德外长通话期间,德方才明确表示,将坚持一中原则。如今德方却说一套做一套,说明其毫无对话诚意。
除了为“台独”分子搭舞台之外,德方还在经贸议题上对华连续两次发难。
![]()
当地时间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公开场合抛出惊人言论,声称若与中方贸易关系持续恶化,欧洲应考虑采取报复措施,还强调中方行为正受到"密切审视",欧洲核心产业必须得到保护。
这已经是数日内纳格尔第二次发表类似强硬表态,这种密集的对华施压姿态,连一贯奉行单边主义的特朗普政府都未必如此急切。
紧接着,路透社11月8日披露,德国政府正计划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范围涵盖能源、原材料进口及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甚至要组建由学者、行业协会、工会和智库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查中德安全相关贸易关系并每半年向联邦议会汇报。
![]()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些对华强硬声音不断发酵的同时,德国统计局10月23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已超越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同期德美贸易额为1628亿欧元。
一边是经贸合作的深度绑定,一边是政治层面的刻意疏离,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正在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这种姿态,本质上是其内政外交多重压力下的应激反应,而非真正的战略自主选择。
![]()
德方近期密集发难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今年10月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调整。
稀土作为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战略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中方反复强调这只是常规的出口管控而非禁运,欧洲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按规则提交申请,但这一消息仍在欧洲引发广泛焦虑。
![]()
对高度依赖制造业的德国而言,稀土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其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的竞争力,这种担忧在中美已经和解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当美国企业能够通过合规渠道获得稳定供应时,德国担心自己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陷入被动。
于是,纳格尔的"报复措施"言论和政府的贸易政策评估,本质上是试图以政治施压的方式逼迫中方在稀土供应问题上让步,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恰恰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自默克尔时代结束后,德国对华政策逐渐失去了过去的务实主义底色,陷入了意识形态捆绑的困境。
![]()
默克尔执政时期,尽管中德在价值观领域存在差异,但始终坚持将经贸合作作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这种务实态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德贸易额从2005年的541亿欧元增长到2024年的2980亿欧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崛起,让习惯了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据优势的德国产生了强烈的竞争焦虑。
专利分析机构econsight的报告显示,在23个前沿科技赛道中,中国已在四个领域实现对美国的超越,欧洲则全线落后。
![]()
这种产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加上美国持续对欧洲盟友施加的"选边站"压力,使得德国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偏离了务实轨道,开始将经贸问题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过度捆绑。
美国因素的影响在此次德国对华发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7.4%,其中8月单月同比降幅更是达到23.5%,美国对汽车、机械等德国传统优势产品的需求持续萎缩。
德国外贸协会主席延杜拉直言,美国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是导致这一趋势的重要原因。在对美贸易受挫的情况下,德国本应更加珍惜与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却反而选择跟随美国的对华强硬节奏,这种"被绑上战车"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
事实上,德国政府计划组建的所谓"专家委员会",其运作模式与美国的"中国委员会"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都是试图通过官僚化的审查机制给正常的经贸合作设置障碍,这种将经贸问题安全化、政治化的倾向,只会损害中德双方的共同利益。
面对德方的连续发难,中方的态度始终坚定而理性。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是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不容触碰的红线。
![]()
同时,对于稀土管制等经贸议题,中方始终保持开放沟通的态度,强调规则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这种"原则问题不让步、经贸问题可协商"的立场,既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也为中德经贸合作保留了对话空间。
说到底,贸易不是零和博弈的赌桌,更不是政治施压的工具。德国若想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就应该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和外部势力干扰,回到务实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
中方始终欢迎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也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德方就经贸领域的分歧进行平等对话,但前提是德方必须摒弃动辄施压、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错误做法。
稀土也好,其他产业也罢,中德之间的合作空间远大于分歧,关键在于是否有正视现实、尊重规律的政治智慧。
![]()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通过打压别人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德国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调整,不仅考验着中德关系的韧性,也考验着其自身的战略判断力。希望德方能够认清形势,悬崖勒马,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而损害中德关系的长远基础,毕竟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德国央行行长扬言:得想想如何报复中国——观察者网
![]()
打着“安全”旗号,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观察者网
![]()
中国超越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参考消息
![]()
蔡英文将窜访德国柏林并发表演说——台湾那点事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