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先期工作实际上从1952年就开始着手准备。
1952年军队开始了定职定级(职务和级别)的工作,每个干部根据当时的职务确定具体级别(军队级别,与国家行政级别制有区别)。1956年评定军衔时,军衔级别主要依据1952年的定职定级。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功劳、贡献和资历等条件,最终确定具体的军衔。
由于每个参与授衔的人各项条件的差异,所以造成了同职务同级别不同军衔的现象。这些现象在1955年授衔时,比较普遍的存在。当年军衔评定完毕后,部队流行一句话: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原话是伤心)时!
可以说授衔时军衔的大小,职务是基础,级别是基准线,功劳贡献是参考数,资历是浮动值。有人说功劳贡献在评定军衔中不重要,其实不正确。举一个例子,同样的职务、级别、资历,但功劳贡献大小,在关键时刻还是起作用的。像参加过中央红军长征的,就比参加二、四方面军长征的,军衔就有差别;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与没有参加抗美援朝的就不一样。
评定军衔时个人的资历也非常重要。资历就是参军(又称参加革命)的时间。在不同的中国革命三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参军的,军衔差别较大。
不仅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参军的军衔有差别,就是同一时期的年限不一样,军衔也有差别。同样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军的,1934年前与1935年、1936年的就有区别(将官与校官的界限);同样参加过抗日战争的,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后参军的就不一样(校官与尉官的界限),1943年后参军的军衔进入校官的更是非常少。
但资历不是绝对的,参军时间早晚不是确定军衔的主要标准。但对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立下的功劳和作出的贡献,非常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