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风电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向。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参会企业展示的重点已从“更大机型”转变为“更高价值”,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风电产业正从以往的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行业共识是,风电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驱动这一增长的不再是简单的政策补贴,而是市场化竞争力和技术创新。
未来几年(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风电行业将呈现以下核心发展趋势:
一、 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全球市场:
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保持强劲增长。报告预测,到2028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82GW,2023-2028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
![]()
海上风电是核心增长引擎,2024-202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预计从17.8GW跃升至28.9GW,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7.5%。到2028年,海上风电在总新增装机中的占比将稳定超过20%。
中国市场:
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增长。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4.7亿千瓦(470GW)。
“十四五”规划目标为风电装机容量达5.4亿千瓦(540GW)。海上风电和分散式风电(如“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是重点增长领域。
二、 技术突破驱动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
风机大型化与智能化:
单机容量持续攀升:陆上风机主流机型迈向8-10MW,海上风机已突破15MW并向20MW发展。大型化显著降低了度电成本。
AI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风机智能控制、故障预测、运维优化和电力交易,使风机从“发电设备”升级为可参与市场交易的“智能资产”。
![]()
海上风电技术迈向深远海:
漂浮式风电技术成为开发深远海风能资源的关键。全球漂浮式风电预计在2026年后进入商业化阶段,到2030年将占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的6.1%。
高压直连(如35kV)等输电技术突破,降低了深远海项目的输送损耗和系统成本。
产业链融合创新(Power-to-X):
风电与储能、制氢(绿氢)、绿色化工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风-储-氢”一体化模式。这不仅解决了风电消纳问题,还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如绿色甲醇、零碳园区)。
![]()
三、 市场竞争格局加剧与模式转型
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过去低价竞争的“内卷”模式难以为继。整机商利润承压,头部企业开始精简产品线、推进零部件标准化,以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
竞争焦点从初始设备价格,转向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和发电收益。
中国产业链加速“出海”: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备的风电产业链。出口模式从依赖央企总包的“借船出海”,升级为海外自建风场、合作离网项目、后服务出口等“主动扬帆”模式。
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出海重点,以应对欧美市场潜在的贸易壁垒。
后服务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大批风机出质保期,全球风电后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80亿美元。
服务模式从基础的检修维护,向高附加值的发电量担保、资产托管、数据增值服务等转型,利润率显著提升。
四、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供应链与贸易壁垒:全球供应链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预算削减)可能影响设备成本和市场准入。
技术可靠性:风机大型化提速带来的产品质量缺陷风险(如轴承、叶片故障)仍是行业隐患,可能导致巨额售后成本。
电网消纳与系统集成:电网基础设施滞后、局部地区消纳能力不足,以及风光出力的波动性,仍需通过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解决。
五、总结
未来几年,风电行业将进入规模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的核心逻辑从追求装机量转向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对中国而言,巩固产业链优势、突破深远海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是把握这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