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在城西村里,大幅的戏剧海报、墙绘随处可见。
![]()
今年国庆期间,乌青剧社的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剧目来到商场,给游客们带来沉浸式桐乡籍名人剧目演出。
![]()
文体不分家,在“桐BA”现场,乌青剧社的成员与观众互动表演。
![]()
乌青剧社入驻城西村两年来,这里的孩子们经常会来“探班”,剧社成员早已和他们打成一片。
![]()
乌青剧社定期举办少儿表演大赛,给热爱表演的青少年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
乌青剧社入驻城西村两年,其间举办了大小演出200余场,累计吸引观众数万人次。
![]()
剧社的仓库里摆满了各种演出用的服装道具。
![]()
乌青剧社的成员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排练剧目、交流心得。
![]()
今年,乌青剧社新招募了一批戏剧爱好者,他们中有城西村村民,也有周边乃至市区的居民。
吕安迪正在创作剧本。目前,乌青剧社拥有50多个剧(节)目,登上过国家级和省市级的舞台。
■记者 俞中岳 摄影报道
走在桐乡市梧桐街道城西村,目之所及,大幅戏剧海报点缀着乡间巷道,色彩鲜明的图案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文化礼堂内,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穿透门窗回荡在村落上空。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普通村落,经过两年就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城西戏剧村”,原本只在城市剧场亮相的戏剧艺术,在这片田埂间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2023年,乘着桐乡农村文化礼堂“管办分离、专业运作”的东风,乌青剧社创始人吕安迪带着团队扎根城西村。此前,这家创办于2016年的民营剧社已创作了50多个剧(节)目,斩获多项荣誉。入驻后,剧社将村内老电影院改建的文化礼堂升级改造,打造集演出、培训、互动于一体的乡村演艺新空间,让曾经活动同质化的文化阵地焕发新生。
戏剧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在乡土里迅速生长。乌青剧社首先将目光投向村里的孩子,发起全市招募,成立桐乡首支儿童剧团。起初,家长们满心疑虑:“学戏剧能有啥用?”可当孩子们穿着戏服,用稚嫩却认真的语气演绎红色经典《人小志大》时,台下的质疑声变成了此起彼伏的掌声。2024年暑期,剧团经过公开选角与半个月集训,在城西村文化礼堂连演两场,甚至凭借精彩表现入围“戏剧中国2023”儿童剧类剧目。看着孩子们从怯生生不敢上台,到能自信地完成整场演出,吕安迪更加确信:“乡村的孩子不是缺天赋,而是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不只是孩子,村民们也渐渐成了戏剧的主角。乌青剧社策划的“我们的村剧”实验,邀请村民自编自演身边的故事——有人演自己种杭白菊的经历,有人把邻里互助的小事搬上舞台。演出那天,村民们早早带着竹椅来占座,剧场里挤得满满当当。散场后,一位阿姨拉着剧社成员的手说:“这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日子!”这样的反馈,成了乌青剧社最珍贵的动力。
两年来,乌青剧社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生态。剧社年均举办活动超百场,累计演出200余场,吸引观众数万人次。从“戏剧+非遗”的创新融合,到“戏剧+节庆”的氛围营造,越剧、三跳等传统艺术与现代戏剧碰撞出独特火花。
如今的城西村,戏剧已融入日常。仓库里整齐摆放着各类演出服装道具,孩子们常来剧社“探班”,与成员打成一片;剧社新招募的成员中,既有本村村民,也有周边及市区的戏剧爱好者。
从专业剧社到乡村舞台,乌青剧社让戏剧走出城市剧场,走进田间地头。城西村也凭借这场文化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获评浙江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在这里,戏剧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村民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