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天,青岛某海军招募点前排起长队。报到簿上,一个字迹娟秀的名字特别醒目——徐莉莉。那年她18岁,剪去长发,背着一个帆布挎包,神情干练。工作人员随口问了句:“怕苦吗?”她笑着回答:“请把我当男兵用。”一句玩笑似的答复,日后竟成为真实写照。
追溯到1952年,山东济南郊区的麦田里,徐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户人家。父母种地为生,家里没有军人背景,也拿不出赞助教练的路费。可女孩对游泳的热爱十分执拗,初冬河水刺骨,她仍坚持下水,被赶集路过的省队教练看中。12岁进省队,她的自由泳速度让成年人都咂舌。常年坚持体能训练,练就了宽肩、长肺活量,这成了后来通过海军政治考核的“隐藏分”。
![]()
部队里女兵寥寥,岗位空缺却不少。新兵分配结果一出来,她被安排在东海舰队饲养班。很多同年兵暗自嘀咕,这可不是舞台。徐莉莉却认准“部队无小事”,天天摸黑起床查看温度、湿度,连里的猪膘肥体壮。后来当打字员,别人嫌枯燥,她自学盲打;当护理员,夜班三点巡房不落一次;新闻干事流动采访,她又练出一口标准播音腔。五年转战多个岗位,干部评议表上那栏“能吃苦”始终被打满分。
1975年,海军422医院政治处缺一名副主任,不少人质疑:23岁的女兵能干得了?上级还是拍了板。到岗首月,医院要编印《先进事迹汇编》,时间紧任务重。徐莉莉把采访提纲分门别类,排班写稿、对印校对,一周就让册子付印。那年年底,她获评“海军优秀女兵标兵”,成绩被记入个人档案,为日后深造打开大门。
进入海军政治学校后,她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系统的政治理论课程。凭借过硬的记忆力,经济学原理、海军后勤保障学,她都能对答如流。老师打趣:“这姑娘脑子像磁带,一转就出声。”一年结业后留校执教,她又跑到人民大学旁听经济系课程,白天授课、夜里翻译外文资料,宿舍灯常常亮到凌晨。
1986年评副教授时,她已主编三本教材,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恢复军衔制的1988年,她戴上大校肩章,成为海军政治院校里少见的女高级军官。教学之余,她主动跟舰队勤务船同行,下舱室、查油水、记耗损,写出《舰艇远海保障成本分析》一书,被海军后勤系统列为培训材料。
1992年,海军政治学院需要一位理念新、懂业务的院长。人事命令一下达,很多人先是一愣——连副院长都没当过,直接挑大梁?事实说明这种担心多余。她提出“贴近部队、贴近海上”的教学模式,鼓励学员直接上舰队做课题。学院在3年内有近百篇调研报告被部队采纳,连老教授都佩服得直竖大拇指。
1996年,徐莉莉调任海军后勤部副政委,面对的是复杂的保障链条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她带队跑遍各大舰艇修造厂;碰到供应商虚报成本,她会直接说:“多算一分钱,调换人。”对账从不拖延,赢得了“明白政委”的称号。
1998年,晋升少将。此时距离她戎装报国整整28年。与此同时,海军远海训练任务增多,船舶补给需求急剧上升,她主持制定《远海伴随补给准则》,压缩补给周期20%。这些数据写进总结报告时,不少年轻军官直呼“想不到”。
![]()
2002年,她接过海军后勤部政委的任命书,肩上责任更重。她推动物资采购公开询价,把“阳光采购”一词首次写进部级会议纪要。遇到紧急任务,总能看到她站在指挥图前,简练发号施令。2008年汶川地震,海军医疗船迅速改装开赴北川,她随队进山,脚踝扭伤依然坚持在帐篷里指挥分发物资。医生劝她休息,她只抛下一句:“任务没完,脚先别提。”
2010年,晋升中将。她成为新中国海军第一位女中将、全军第二位女中将。授衔仪式上,年近花甲的她敬了一个标准军礼,观礼席上不少同僚感慨:从饲养员到中将,靠的真是硬功夫。
2015年,徐莉莉到龄离任。交接时,她特地去海军政治学院的操场走了一圈。看见操场边的新学员队列,老人家叮嘱一句:“书要读,汗也要流。”短短十个字,包含了她40年的军旅信念。
截至今日,徐莉莉仍积极参与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偶尔被邀请作报告。台下听众问她成功秘诀,她笑着摇头:“秘诀?就一句话——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朴素,却分量十足。
她的经历说明,普通家庭出身并非天花板,坚持学习、敢于担当、脚踏实地,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中抢先撞线。海军档案室里,那份1970年的入伍志愿书静静陈列,上面“誓为祖国海防奋斗终身”十二个字依旧鲜亮,像她走过的四十年军旅路,锋芒虽不张扬,却从未暗淡。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