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凌晨的漳州军用机场,灯光仍亮如白昼。值班军官在飞行大队公示栏贴出最新名单:徐枫灿晋升二级机长。对一名年底才满二十六岁的女飞行员而言,这张薄薄的纸背后是八年持续高压训练的全部重量。许多老飞行员停下脚步,默默点头,他们清楚这道资质评定有多苛刻。
这并非徐枫灿第一次成为焦点。2020年9月,她以第一学员身份完成单飞被《新闻联播》播出时,舆论大多关注她的外貌;而在军营,被反复提起的却是那条野外急行军记录:背负和男兵同等重量,50公里山路,用时比队平均快了整整二十分钟。教练当晚的评语只有一句,“能飞多久,看她咬牙多紧。”
![]()
时间回拨到1999年4月,浙江金华。爷爷在族谱里翻找古籍,为新生孙女取了“枫灿”二字,源自《孙子兵法·军争》里“枫举灿然”一句,寓意“战旗高扬,光彩夺目”。家人并未料到,这个名字后来会频频出现在航空兵训练通报中。
2017年6月,高考结束第三天,空军招飞复检在杭州举行。体测间隙,有人吐槽旋梯耐力太难,徐枫灿擦汗回答:“难才好玩。”一句轻描淡写,却在三个月后变成她长时间固定滚轮记录的序章。当时她第一次被甩到脸色发白,教官冷冷提醒:“受不了可以转其他专业。”传闻这句话后来被印在新学员阅览室的警示板。
有意思的是,固定滚轮纪录被刷新那天,没有隆重表彰,没有鲜花。徐枫灿摘下头盔时,伙伴只扔给她一瓶温水。她喝完抬头说:“继续下一组。”短短六个字,如同在教官与学员心里钉下一颗钉——技术与意志要并肩起飞。
![]()
进入三年高强度飞行阶段后,真正筛人的并非课目成绩,而是炎热座舱里一动不能动的长时间待机。2020年7月,南方某靶场温度逼近四十度,直9座舱表面烫手。徐枫灿因高温中暑,被扶下机还没完全醒,就低声问:“计划飞完没?”只有七个字,对外人或许矫情,可在同行眼里,这就是合格飞行员的“程序化思维”。
2021年毕业分配,陆军航空兵把她派往驻桂某旅。新单位的首场山地低空训练便让她显出优势。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常规航线余地不多,稍有误差就碰“石林”。有人形容她的操纵曲线如“电缆贴地”,极低高度贴坡飞掠而过,震落岩壁野蜂,尾迹却没把植被掀开。旅里老机长用方言感叹:“这姑娘有杆秤,心里压得住。”
2023年春,国产直20批量列装。首批轮换时,旅里推荐三人赴厂队训练,名单公示后,网上弹出“最美女飞行员”标签再次刷屏。相较第一次,此时舆论更愿意讨论她的战术表现:夜航仪表扫描效率、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驾驶稳定性,以及直20对抗演练中迂回渗透的成功率。不得不说,技术细节的曝光代表大众审美正悄然升级,对她本人而言也是褒奖。
![]()
2024年6月,军校招生海报首次用现役飞行员做形象代言,拍摄现场只有一句对话被记录。“镜头往左一点,别遮住臂章。”“好。”这句再普通不过的回答,被摄影师评价为“硬如金属”,没有多余情绪,却透出职业自信。这一版海报投出后,新兵征集现场出现排队合影的中年父亲,他们说想让孩子看看“军队里也有漂亮姐姐,可不仅仅靠脸吃饭”。
同年11月,在第十五届珠海航展,徐枫灿成为直20固定演示机组的讲解员。对于年过半百的军迷而言,这样的安排别具意义:一名年轻女中尉站在最新国产武装直升机旁,用精准而克制的措辞介绍旋翼布局与减震设计,展示的既是装备,也是陆航培养体系的成熟。
今年2月的二级机长评审,重点考核夜间突防。考官突然插入一段对话:“如果导航失灵?”她答:“改用三套冗余系统,保持高度,等待目视标识。”语速平稳,犹如平时报靶。短短十秒,便在场面板上赢得最高分。
![]()
徐枫灿的成长路线说明,个人突破与时代需求常常同步。当国产直升机迈向电传操纵,她也同步完成对新航电的适应;当低空空域改革释放更多飞行时段,她的训练数据正好搭在时间窗口;当陆军转型要求飞行员兼顾讲解与科普,她出现在航展舞台。外界重视标签,部队看中绩效,这两条评价轨道在她身上暂时没有冲突。
未来是否还有更高资质、更多型谱,不必猜测。二级机长只是资格框架中的一环,可这道门槛后的训练强度并不会减轻。正如某位总师私下所说:“从长远看,最难的是让人才在高标准里依旧保持初心。”对于徐枫灿,蓝天依旧高远,操纵杆依旧沉重,任务书上的每一次签名都将是新答卷。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