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印度真坐上五常席位,谁可能会被踢出?美俄看法罕见一致
近年来,印度屡次冲击联合国五常席位。若真有一天印度成功上位,不少美俄专家认为,英国的地位最岌岌可危。
2022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则报告:印度GDP总量正式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
消息传到新德里,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甩出一句:“21世纪属于印度!”而远在伦敦的唐宁街10号,时任首相特拉斯的团队却正为能源危机焦头烂额——英国人突然发现,当年那个被自己统治了200年的“帝国边陲”,如今竟在经济总量上把自己踩在脚下。
英国的“虚弱”藏不住了
翻开英国的家底,确实有点寒碜。皇家海军现役航母就两艘,还总出故障——2022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在南海航行时,舰载机都得靠美国海军支援;核弹头数量刚过200枚,不到俄罗斯的1/10,更没法和美国的6000多枚比。最扎心的是国际话语权:脱欧后,英国在欧盟没了位置,在G7里也常被法德当“小透明”。
![]()
反观法国,虽然经济总量和英国差不多,但人家是欧盟唯一拥有完整核工业链的国家,马克龙搞的“欧洲战略自主”让美国都忌惮三分。2023年马克龙访华时,中法签了200亿美元的空客大单,英国人只能酸溜溜地说“法国抢了我们的生意”。
“英国现在就像个老贵族,钱包瘪了,门客散了,还硬撑着‘日不落’的架子。”
伦敦政经学院的教授约翰·史密斯在专栏里写。这话虽然刻薄,却戳中了要害——五常里,英国的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从1950年的25%跌到2023年的不到2%,军事存在也只剩个“北约第二军事强国”的虚名。
美俄为啥对印度“松口”?
对美国来说,印度是制衡中国的“王牌”——2022年美印贸易额达1910亿美元,比中英贸易额还高;印度从美国买了150亿美元的武器,是俄罗斯军售的两倍。更关键的是,印度和中国有边境争端,美国乐见两国“消耗”。
![]()
俄罗斯的心思更直接:印度70%的武器进口来自俄罗斯,从T-90坦克到S-400防空系统,印军装备库里全是俄制货。2023年俄印还签了用本币结算的协议,绕开了美元体系。对俄罗斯来说,一个亲俄的印度比“墙头草”英国有用多了——毕竟英国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时,连自家能源价格都涨了3倍。
“美俄在印度入常问题上其实有共识:换掉英国,既不会动摇自己地位,又能拉拢一个战略伙伴。”印度前驻联合国大使尼鲁普马·拉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就像下棋,英国是颗快没用的棋子,印度是能翻盘的新子。”
殖民时代的“回旋镖”
英国的尴尬,某种程度上是殖民历史的“回旋镖”。19世纪,大英帝国统治了全球1/4的土地,印度是“皇冠上的明珠”。可如今,印度在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里朋友更多——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都把印度当“带头大哥”。反观英国,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几个“前殖民地”,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
“联合国需要反映21世纪的权力结构。”印度前外交秘书希亚姆·萨兰说,“现在五常里欧洲占两席(英法),亚洲只有中国一席,可亚洲人口占全球60%,这合理吗?”这话听着像“要公平”,背后却是印度的野心——作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印度想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分一杯羹。
![]()
2023年联合国大会上,印度代表团带着100多页的改革方案赴会,核心诉求就两条: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且新席位必须给发展中国家。莫迪在演讲中更直接:“联合国的决策不能总由几个二战胜利国垄断。”这话让英国代表脸色铁青——当年正是这几个“胜利国”把印度从殖民地变成独立国家,如今却成了被挑战的对象。
改革?难如登天!
可印度入常真有那么容易?2023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一场智库活动上摇头:“修改《联合国宪章》需要193个会员国中至少129国同意,还得五常一致批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英国有一票否决权,它不点头,谁也别想动它的位置。
更麻烦的是其他新兴国家的态度。日本、德国、巴西都盯着五常席位——日本2022年GDP是印度的3倍,德国是欧盟经济引擎,巴西是拉美最大国家。2023年G20峰会上,这几个国家代表私下通气:“不能让印度独占好处,要改就大家一起改。”
![]()
“这就像分蛋糕,印度想切最大一块,日本、德国、巴西肯定不干。”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分析,“最终可能演变成‘五常扩容’,但那样决策效率会更低——现在五常开会都常扯皮,再加几个,还能办成事吗?”
事实上,联合国历史上只修改过一次《宪章》:1965年把常任理事国否决权使用范围从“程序问题”扩大到“实质问题”。那次改革用了8年时间,涉及的国家还没现在多。如今国际局势更复杂,美国、俄罗斯、中国对改革的态度也微妙——美国怕稀释权力,俄罗斯怕失去战略缓冲,中国则强调“循序渐进”。
折中方案靠谱吗?
2023年底,联合国内部流传出一种“折中方案”:不削减现有五常席位,而是新增6个非常任理事国升级为“常任”,但不赋予否决权。这个方案看似聪明,实则问题更多——印度、日本、德国肯定不满足“没有否决权的常任”,而英国、法国则担心“五常变十一常”后话语权被稀释。
“这就像给一辆旧车加座位,但发动机还是老的。”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报告直言,“联合国需要的是动力系统升级,不是简单扩容。”
![]()
更现实的阻碍是钱。联合国2024年预算约30亿美元,五常承担了近40%的会费。如果扩容,新成员该交多少?美国肯定不愿多出钱,发展中国家又拿不出太多。这笔账算不清,改革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英国的“最后底牌”
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其实还有张“底牌”:英语。作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英语是国际外交、金融、科技的通用语。2023年联合国会议上,80%的决议草案用英语起草,70%的代表用英语发言。这种“软实力”不是经济数据或军事实力能替代的。
“英国就像个老牌乐队,虽然成员老了,但粉丝基础还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如此评价,“印度想取代它,得先学会唱这首‘全球英语’的老歌。”
![]()
但历史从不等待慢热者。2023年12月,印度成功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这是它第8次担任此职。新德里街头,年轻人举着“2047年入常”的标语游行——2047年是印度独立100周年,他们想用这场“百年庆典”见证国家登上国际权力巅峰。
而伦敦的议会大厦里,议员们正在辩论“是否该支持印度入常以换取印英自贸协定”。窗外的泰晤士河静静流淌,倒映着大本钟的影子——这座钟楼见证了大英帝国的兴衰,如今又要见证一场国际权力结构的悄然重塑。
五常席位会不会变天?答案藏在未来的国际博弈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联合国的改革,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印度才刚跑过第一个弯道,而英国,还在努力保持不掉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