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山无言
本文为深度观点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哈喽,大家好,我是山无言,今天让我来大家看一下德国访华前扬言报复咱中国这件事。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句话用来形容欧洲的一些政客一点毛病也没有。
在欧洲那些政客的眼中,听美国的话,攫取自己的利益显然比自己国家的发展还重要,就如比这次德国副总理在访华前,德国喊话报复咱中国这件事。
![]()
![]()
德国的割裂,离不开咱中国却多次挑衅
要说中德关系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年前8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高达1634亿欧元,中国依然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德国人嘴上喊着“战略转型”,身体却很诚实,德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到566亿欧元,进口货值是出口的两倍多。但你看德国政坛,就很魔幻。
![]()
一方面,企业界和经济部门天天催着政府“别闹了,赶紧合作”,另一方面,外交和对外政策部门却隔三差五出点幺蛾子,搞点“小动作”,摆出一副要“强硬”的架势。这种“经贸求合作、政治搞对抗”的分裂表象,和现实需求完全脱节。
11月17日到19日,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要来中国访问。按理说,这趟行程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修补关系、磋商稀土管制和贸易争端。
![]()
可没想到,访华团里关键官员提前就给中方放了狠话,直接来了个“下马威”。这背后其实是德国内部“经济部务实派”和“外交部强硬派”在较劲,路线之争一目了然。
访华前夕,德国方面的“挑衅”操作接二连三,先是贸易领域,后又拉上台湾地区问题,轮番给中方添堵。
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法兰克福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影响中欧贸易,欧洲就要准备‘报复措施’”。
![]()
这话摆明了是针对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意思是欧洲要保护自己的核心产业,必要时会从关税、供应链等方面反制。
要知道,纳格尔可是副总理访华团的重要成员,这种表态直接被外界解读为“对华下马威”,在中方舆论场上引发不小争议。
再往前看,10月23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出所谓“一中政策自定义”,还说“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
结果第二天,德国方面以中方“未安排足够会谈”为由,取消了原定10月26日的访华行程。其实,大家都明白,根本原因就是瓦德富尔的涉台言论踩了中方红线。
11月4日,瓦德富尔主动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承认错误,才争取到“适时访华”的机会,但到现在行程还没定。
这两次事件有个共同点:高官访华前夕先放狠话,以为能掌握主动权,结果都碰了钉子。对中国核心利益的认知不足,暴露了德国对华政策的短视和混乱。
![]()
![]()
德国的现状,咱中国的底气
说到底,德国现在日子并不好过。连续两年经济衰退,制造业产出持续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创新高。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后,德国失去了俄罗斯的稳定能源,工业生产成本大增,竞争力直线下滑。最要命的是,德国的支柱产业,像汽车、机械设备等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
![]()
最新数据显示,32.4%的德国企业,从中国采购占比超过25%,40%的企业采购占比超20%。德国汽车产业甚至100%能实现本地化采购中国零部件,而且物流成本比在欧洲本地采购还低三成以上。
稀土依赖度就更夸张了,德国稀土进口85%以上都来自中国。这直接影响到电动车、风电、半导体等关键产业的产能。
![]()
如果中国真的“断供”,德国制造业说不定真要“歇菜”。但就这样,德国一些官员还沉浸在“欧洲贵族”的旧梦里,嘴上跟着美国喊“去风险”,实际上又放不下对中国的依赖,进退两难。
其实,德国想对中国“施压”,底气并不够。中国手里不只有稀土,还有重晶石、钴、镁等多种关键原材料,都是欧洲产业“断供即停摆”的命门。
新能源电池材料、风电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国依然是全球主导者。如果中国真动真格地限制出口,欧洲很多产业链分分钟就会“卡壳”。
![]()
举个例子,安世半导体事件。之前欧洲某龙头半导体企业因为配合美国制裁,主动切断对中国供货。
结果中国转手也掐断了对他们的部分原材料供应,直接导致该企业欧洲生产线三个月没法复工,损失惨重。这样的案例,德企们都看在眼里。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正加速突破。比如半导体国产替代,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出货,不再受制于西方技术封锁;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的成熟、舰载机训练的成功,都在提升中国的硬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
咱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让外部环境再怎么波动,咱中国也能稳住阵脚。
中方也不是没有反制手段。但中国一直坚持“合作共赢”原则,不主动升级矛盾。商务部已经明确表态,“中德合作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但也强调“尊重核心利益是前提”。德国要是继续挑衅,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不会手软,而且会精准打击德国最敏感的产业。
![]()
![]()
德国此次访华的前景,咱中国的反制逻辑
那这次克林拜尔来北京,到底能谈成啥?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变量。
比如,德方能不能明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特别是别再在台湾地区问题上搞小动作。还有,德方是不是能拿出务实方案,真正解决贸易分歧和企业诉求。最后,像纳格尔等高官,能不能修正之前那些“强硬表态”,释放出合作的诚意。
![]()
如果德国政府能认清现实、放下身段,咱中国当然也愿意推动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双方在稀土管制上达成阶段性共识,有望修复信任,推动实际合作。
但要是德国还想着“两面下注”,继续试图以压力换让步,估计只能重演外长瓦德富尔访华失败的剧本,德国企业的损失只会更大。
说到底,中德、中欧贸易的本质就是互利共赢。谁都离不开谁,但谁也不能单方面占便宜。
![]()
现在的国际格局早已变了,靠“下马威”施压中国的思路,根本走不通。平等尊重才是合作的基础。中国愿意平等对话,但绝不接受“既要合作又要对抗”的双标。
面对德国的挑衅,中国展现出的是战略定力和高度克制。中国没有主动升级矛盾,反而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德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该有的底线,咱中国从来不让步。
![]()
只要德国不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只要合作是真心的,中国完全有能力、有意愿推动双边关系回暖。
但如果德国官员还想着用“下马威”压中国,或者继续在台湾地区议题上搞事情,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定会精准有力。对德国来说,这种损失根本承受不起。国际交往讲求的是互相尊重,谁也不可能靠“强硬表态”换来合作红利。
![]()
![]()
合作才是正解
回到这次副总理访华,中德关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德国部分官员喊“报复”其实是认知错位,还是没有看清现实。经济深度绑定、供应链相互依存的今天,任何单边挑衅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克林拜尔这次访华,是修复中德关系的契机,不是给中国“施压”的舞台。
德国如果能吸取外长瓦德富尔的教训,拿出足够诚意,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双方完全有可能实现互利共赢。如果德国还想着“耍小聪明”,继续搞对抗,最终只会错失合作机遇,让本来就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
![]()
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就是互相尊重。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德国该做的,是放下傲慢,认清现实,踏踏实实和咱中国坐下来谈合作。
你觉得德国还会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继续“踩线”吗?面对德国的强硬表态,中国反制措施应该多“硬”才合适?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打着“安全”旗号,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2025-11-09 09:43·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