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鸡西市鸡冠区一家托老所的“虐老事件”引发了舆论关注。图/齐鲁晚报
近期,发生在黑龙江鸡西市鸡冠区一家名为“晓波托老所”内的“虐老事件”,引发关注。
据齐鲁晚报报道,相关视频显示,该起虐老事件发生于今年9月13日。监控视频里,该托老所内一名女护工手持剪刀,不断在一名老人面前挥动。视频中描述称,护工用剪刀扎伤了老人手部,并致手部伤口化脓感染。
随后记者采访,涉事托老所的机构负责人承认:“的确有一名护工手持剪刀伤害了老人。”并称涉事护工已被辞退,且已被执行拘留,该托老所也已停业注销,目前正与老人家属协商赔偿事宜。
事件虽已暂告一段落,但对当事老人及家属而言,心理的阴影需要长时间才能散去;对社会而言,这一事件表明,养老机构不是只有床位就够了,专业能力与规范管理更重要。此次涉事托老所被停业注销,对养老照护行业更是一个警醒。
根据托老所负责人的回应,涉事护工实际只在托老所工作了几个月,但上岗前都进行了岗前培训,托老所里到处都是监控,“我也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然而,从事件结果来看,这些形式化的管理措施仍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日常管理中,养老机构也许重视“有没有制度”,却忽视了“制度是否真正执行”:有监控但是有没有实时查看?有培训但有没有持续考核?可以想象,这些机制如果没有常态运转,可能护工对“有监控”云云也无所顾忌。
而且监控也仅仅起到一种事后的“威慑”,对于及时制止暴力恐怕作用有限。从画面可以看到,事发地并不隐秘,现场还有其他老人,但似乎没有呼救或阻止。众目睽睽之下,面对无人敢言、无人敢动的境况,这种沉默可能源于老人的身体局限和心理恐惧,却也反映出内部缺乏应急处置的机制。
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偶发事件,但如果将视野拉远,就会发现类似问题并不罕见。
2024年11月,广东阳江一九旬老人被曝光遭养老院护工殴打长达一年。同年5月,重庆一养老院护工因多次虐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获刑一年三个月。同年4月,山西曲沃一护工对老人实施捆绑和殴打,被处以行政拘留及罚款。
这些事件其实都有类似之处:虐待都源于家属的发现,养老机构的干预、制止基本缺位。这说明,在不少养老机构中,日常监督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这种状况不应该持续,而类似的事件也表明,养老机构应完善虐待防范机制。这可以采取一些非常具体的措施,比如在床头安装呼救按钮或警报装置,让老人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求助;一些重点区域的监控镜头保持日常巡查,及时识别风险行为;甚至在不侵犯其他老人隐私的前提下,一些摄像头的权限可以开放给家属,方便时时查看,打破一些养老机构相对封闭的现状。
这些工作并不简单,但也是有必要的。如今不少养老机构里的老人年事已高,甚至失能失智、难以清晰表达,这让一些护工心生侥幸,也让建立更透明、更灵敏的防护体系显得极为必要。
而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预计到2035年,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也将紧迫性凸显了出来。
要应对这一挑战,相关部门的敦促、养老机构的自觉要形成合力:在日常运营中需把防虐待意识融入每一个环节,从人员招聘到日常考核,从监控巡查到应急防护,种种细微处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支撑和责任落实。
也只有防范严丝合缝,才能让虐待事件不再“后知后觉”,而是第一时间被制止、被追责,风险被遏制在萌芽状态;才能确保老人生活在一个安全且有尊严、有温度的空间里。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