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指令之下的白宫的拆除球,哐当一声,砸穿的或许不只是东翼的一堵墙,更是美国民主殿堂那本就斑驳陆离的立面。前总统拜登先生一番“蒙羞”论,如投石入潭,激起的岂止是两党争斗的旧涟漪,更是对美利坚政治肌体一次深层次的叩问与嘲弄。
这出“前任”与“现任”的隔空交锋,看似是个人恩怨的政治口水,实则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制度疲态、资本逻辑与历史周期律的幽暗光影。
![]()
拜登手持的,仿佛不是讲稿,而是一纸“控诉状”。他将特朗普的执政比作“拆除球”,实在是形象得近乎刻薄。此球所向,不仅是砖石结构的白宫宴会厅,更是宪法框架、法治传统与民主仪轨。特朗普的“宴会厅计划”,恰似其四年执政的隐喻——将严肃的公共政治空间,改造为服务于特定阶层与个人品味的“欢宴场”。拜登指责其“让国家蒙羞”,是站在传统政治伦理的基石上,痛感于“美国神话”光环的黯淡。
然而,拜登这番刺耳的公开指责,听在世人耳中,却难免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苍凉。美国的民主制度,难道是在这四年间才骤然生锈的么?非也。它如同一条古老的河道,资本的泥沙经年累月地淤积,特朗普不过是用他特有的、不加掩饰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剧烈的清淤——或者说是搅浑。
![]()
由此引向拜登的第二个核心指控:特朗普“把有钱人的利益置于普通美国人之上”。此文直指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并非特朗普的独家发明,而是深植于美国政治基因中的一种政客行为的“常态”。税收改革向资本倾斜,金融监管松绑,福利体系萎缩……这一系列政策,无论贴上何种标签,其底层逻辑往往难逃“涓滴经济学”的魅影——期待富人的财富如甘霖般滴漏至下层。
但是,现实往往是,甘霖未至,洪涝已淹没了普通人的家园。两党轮替,犹如钟摆,在“温和地服务资本”与“激进地服务资本”之间不停地摆动。有媒体报道称,特朗普团队最近在与中方高层会晤后,深深被中方干部的专业与专注折服,回去立马号令美国官员对标学习。
![]()
在明话看来,作为资本家政客们,恐怕连皮毛都学不来。他们的政策工具箱或有不同,但工具箱的制造商,却常是同一批资本巨擘。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在资本的巨大引力下,是否已悄然异化为“资有、资治、资享”?
那么,换上其他人做总统,会改变这“首先考虑有钱人”的认知吗?答案或许是悲观的。这非关一人一党,而是系统性的结构困境。资本主义国家,其诞生与繁荣便与私有产权和资本积累紧密相连。政治献金、游说集团、旋转门机制……资本已编织了一张无形而坚韧的网,笼罩着华盛顿的决策圈。无论是民主党的“进步主义”妆容,还是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本色,都难以彻底摆脱这张网的束缚。
![]()
而作为总统,或许是台上的主角,但剧本的走向,却深受幕后制片人的影响。罗斯福式的强势改革,需借力于大萧条的非常时刻;今日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的泥沼中,任何触及根本的利益重构,都步履维艰。换帅如换刀,奈何挥刀之处,是资本铸就的铜墙铁壁。
历史的纵深处,回响着类似的警示。古罗马的衰亡,伴随着元老院与平民的离心离德,权贵阶层的贪婪最终掏空了帝国的基石。晚清的困局,亦在于其制度无法有效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命运之上。
![]()
由是观之,美国今日的政治乱象,虽未至那般境地,但其内部撕裂、民主形式大于实质、普通民众获得感缺失等问题,已然敲响了警钟。这不仅是美国的内部事务,更因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治风向的每一次偏转,都牵动着全球地缘政治与国际军事格局的神经。一个内政失序的美国,其在全球的军事部署、联盟体系、战略定力,都将充满不确定性,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变量。
展望前路,美国政治的核心课题,在于能否找到一种超越纯粹资本逻辑的治理新模式。这需要不仅是政策的修补,更是政治文化的革新,是对“民主”一词的重新定义与实践。否则,拜登与特朗普的相互指责,不过是在一艘缓慢下沉的巨轮上,两位船长在为谁的航行技术更差而争吵。
![]()
拆除球摧毁的,是旧有的殿堂,但能否建立起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广厦,考验的是整个国家的智慧与勇气。讽刺的是,这场内部的“拆除”与“重建”,其过程本身,正被全球目光审视,成为一则关于现代性困境的宏大寓言。有道是:
金殿拆梁日,民主蒙尘时。
资本暗流涌,民意覆舟危。
唇枪裂故帛,利益铸新篱。
周期律谁逃?秋风扫残棋。
#拜登狠批特朗普:让国家蒙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