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深秋时节,街巷中常见这样的人:水杯不离手,一天下来要喝十几杯水,可嘴唇依旧干裂起皮,咽喉像被火烤过一般。
更有甚者,喝到胃中翻腾、夜里频频起身,那股干燥感却始终如影随形。
为何越喝越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真正的关窍,恐怕不在水的多少,而在津液能否生发。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中早有提及:"津液内竭,则引饮自救。"
这其中的玄机,是否另有所指?
![]()
扬州城里有位医者,姓陆,人称陆润斋。此人专治各类燥症,城中但凡遇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的疑难之症,多半会寻到他那里。
这年初冬,城北布庄王掌柜的夫人找上门来。她年过三旬,可近一年来却被干燥之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起初只是嘴唇干裂,后来发展到咽喉干涩、皮肤紧绷,甚至夜里睡觉都觉得被窝里燥得慌。
她试过各种法子:每日喝水不下二十杯,喝到胃里发胀;买来上等的润肤膏,涂得浑身油腻,可症状非但不减,反而愈发严重。
更让她焦虑的是,近来眼睛也开始干涩,总觉得眼中有沙子磨着。
王掌柜请了城中三位名医,可吃了方子后,效果都不明显。就在她一筹莫展时,邻居提起了陆润斋。她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城南的杏林馆。
陆润斋见她进来,便让她坐下。他没有立即把脉,而是先问:"夫人可是常觉咽干口燥?可是越喝水越觉得燥?"
王夫人惊讶地点头:"先生怎么知道?"
陆润斋又问:"夫人晚间可有盗汗?手心脚心可发热?"
王夫人想了想:"确实有时夜里会出汗,手心脚心也常觉得烫。"
陆润斋点点头,这才为她把脉。片刻后,他收回手:"夫人这症,根子不在外燥,而在内虚。《素问·调经论》有云:'阴虚则内热。'夫人体内津液亏虚,无法濡养周身,故而生出种种燥象。"
"那……该如何是好?"
"单靠喝水,治标不治本。水入胃中,若无化生之力,终究只是过客,不能化为津液滋养周身。"
陆润斋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医书,"《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提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津液的生发,需要五脏协调,特别是肺与肾的功能。夫人这症,需从根本上调理。"
"要吃什么呢?"
"不急。"陆润斋摆摆手,"我先教夫人第一个法子,每日坚持,可以帮助津液生发。"
陆润斋站起身,双手自然下垂,然后缓缓抬起双臂:双臂慢慢向两侧展开,手心朝上,如同托举着什么,然后又缓缓合拢,手心相对,置于胸前。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
"这个动作,古人称之为'开阖导引'。人体气机,一开一阖,方能周流不息。津液的生发,也需要这种开阖之力的推动。"陆润斋说道。
"就是这样?"
"看似简单,实则有讲究。"
![]()
陆润斋又演示了一遍,"开的时候,要感受胸腔扩展;阖的时候,要感受气息下沉。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节奏。"
他让王夫人跟着做。王夫人照着做了几遍,动作有些僵硬。
"不对。夫人太用力了。这动作要的不是力,而是意。《素问·上古天真论》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要静,意要专,动作要柔和。"
王夫人调整了一下,又做了几遍。这一次,她明显感觉不同了。随着手臂的开阖,她似乎感受到胸中有一股气在流动,很舒服。
"对了,就是这样。"陆润斋点头,"每日晨起,做三十次。记住,要在空气清新的地方,面向东方。"
"为何要面向东方?"
"东方属木,木生火,火能温煦阳气,阳气充足,方能化生津液。古人讲究天人相应,养生也要顺应天时。"
王夫人若有所思,又问:"先生刚才说有两个法子,这第一个我记住了,那第二个呢?"
陆润斋看着她:"第二个法子更为关键。不过,需要夫人先坚持三日。三日后再来,我再告诉夫人。"
回到家中,她每日清晨都到后院练习那个动作。到了第三天,她忽然发现,嘴唇不像之前那么干了,咽喉也没那么涩。她心中一喜,三日期满,立即赶往杏林馆。
陆润斋见她气色好转:"看来夫人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了。"
![]()
"确实好了一些,但还没有完全好。先生,您快告诉我第二个法子吧。"
陆润斋沉默片刻,忽然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夫人可曾想过,为何婴儿口中总是津液充盈,而年长者却常常口干舌燥?"
王夫人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没错。晨起之时,阴阳交替,正是津液生发的最佳时机。若能把握这一刻,事半功倍。"陆润斋顿了顿,"可惜世人多不知此理,白白错过了。"
王夫人急切地问:"那……那具体该怎么做?"
陆润斋却站起身:"今日先到这里。夫人回去后,好好琢磨我说的话。七日后再来,我再告诉夫人那个法子的具体做法。记住,要在晨起之时,除了导引,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