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小李打来电话,急匆匆地问:"喂,老哥,你知道籍贯到底怎么填吗?我在填一份入职表格,写到籍贯那栏犯了难。是填我爸出生的地方,还是我爷爷的?我妈说应该填我爷爷的老家,可我连我爷爷是哪里人都说不清楚啊!"
![]()
听到这个问题,我不禁笑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扰了太多人。每次填表格时,很多人都会在"籍贯"这一栏前犹豫不决。有人填现在的户口所在地,有人填自己的出生地,还有人干脆写上"中国"一笔带过。最离谱的是我曾经看到有人填写"地球",大概是想表达"四海为家"的豪迈吧。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填入职表时,在籍贯一栏写的是"上海"。后来聊天时得知,他爷爷是安徽人,只是他在上海出生长大,对安徽没什么感情,就自作主张填了上海。结果人事部门要求他重新填写,必须按照规定填写爷爷的户口所在地。他感到很不理解:"我从没去过安徽,连安徽话都不会说,为什么非要说自己是安徽人?"
这段小插曲引发了我对"籍贯"这个概念的思考。在我们经常填写的各类表格中,"籍贯"一栏几乎是标配,从入学登记到求职简历,从办理身份证到结婚登记,处处可见。可就是这么常见的一个词,却鲜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何为籍,何为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概念。
![]()
![]()
我们先从字面意思拆解。在中国古代,"籍"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政府煮制食盐的)、"军户"(专门为政府服兵役的)等。我们在《木兰诗》中读到"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家就是军户,负责为朝廷服兵役。
而"贯"则指一个人生长的所在,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中有"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的记载,意思是没有固定生长地的人,不愿意编入地方户籍的,被称为浮浪人。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中写道:"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也是在说明自己的出生地。
在古代,一个人的"籍贯"是由"籍"与"贯"组合而成的。"籍"关系到你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徭役,"贯"则表明你来自哪里。这两项信息对古代的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既能够掌握人口分布,又能确保税收和徭役的征收。
有意思的是,古人书写履历时,常常是先写"贯",再写"籍"。在明代《进士登科录》中,进士的个人信息格式就是"贯 ✕✕省✕✕府✕✕县 ✕籍"。对普通百姓来说,"籍"的类别决定了你要承担的徭役种类,比如元代的"诸色户计",把百姓划分为冶金户、打捕户、军户、匠户等不同类别。一旦你被编入某一类"籍",想要更改是极其困难的。《大明会典》中就明确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
对古代官员来说,籍贯还影响了他们能在哪里做官。明代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早期是"北人任南官,南人任北官",后来则规定官员不得在本省为官。到了清代,考虑到人口流动因素,清代官员既不能在祖籍的方圆五百里地为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地的方圆五百里为官。
籍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惯例,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应当在原籍应试。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出现了一些"冒籍"现象,即有些考生为了增加考中的机会,谎报自己的籍贯。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明清两代赋役制度的改革,"籍贯"中的役籍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性含义逐渐增强。到了现代社会,"籍贯"已经完全成为表示一个人祖先来源地的概念。
那么,现在的"籍贯"到底该怎么填?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
简单来说,你的籍贯就是你爷爷(父亲的父亲)的户口所在地。这一定义强调了血缘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的思想。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
张三的爷爷生活在河南,后来他父亲因工作调动搬到了北京,张三出生在北京并在北京长大。按规定,张三的籍贯应该填"河南"。
李四的爷爷早年去世,去世时户口在江苏,而李四的父亲后来移居上海,李四在上海出生并定居。李四的籍贯应该填"江苏"。
值得注意的是,籍贯与户口所在地、出生地有明显的区别,但很多人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户籍所在地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但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单位、学校等,这时户籍所在地就发生了变更。举个例子,如果某考生出生在西安,后来因为考上了南京某大学,并且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那么他的户籍所在地就变成了南京,但籍贯仍然按照他爷爷的居住地确定,不会因为户口迁移而改变。
![]()
![]()
![]()
出生地则是指自然人出生时所在的医院或具体地点所在的行政区域,仅仅表示一个人呱呱坠地的地方,与家族渊源无关。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一个人的出生地可能与其籍贯地、户籍地都不同。
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祖籍",它是指一个家族族群以父系共同认定的一位遥远祖先的来源地。比如某人可能说自己是"山东曲阜孔氏后裔",这里的山东曲阜就是他的祖籍。祖籍通常追溯的时间更长远,可能是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事情了。
在现代社会,"籍贯"的作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与赋税、徭役直接相关,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籍贯可以反映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历史轨迹,为人口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其次,籍贯在某些行政管理和法律适用中仍有参考价值,比如在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中,有些岗位要求不能在籍贯地任职;最后,籍贯还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它连接着我们与祖先的血脉联系,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2025年的今天,虽然户籍制度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人口流动更加自由,但籍贯作为一个基本信息项目仍然存在于各类表格和档案中。在某些特殊场合,比如填写公务员报考表、司法档案或者出国签证申请表时,籍贯信息依然需要准确填写。特别是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为了避免地域性腐败,仍然实行籍贯回避制度。
有趣的是,籍贯还被用于人口统计和社会学研究。研究者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人口的籍贯构成,可以了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模式和社会变迁。一些地方政府也利用籍贯信息开展"乡情"联谊活动,联系在外发展的同乡人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对话:"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起来却可能不那么直接。有人会说自己的出生地,有人会说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有人会说自己的祖籍。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问"你是哪里人",最准确的回答应该是你的籍贯地。
有趣的是,籍贯概念不仅存在于中国大陆,在其他华人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台湾地区曾经将汉人籍贯分类体系纳入公文档案。不过,1992年台湾政府为解决"省籍情结"问题,修订《户籍法》,将本籍登记改为出生地登记。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签发的出生证明上也列有新生儿父母的"籍贯"(dialect group),是指父母籍贯的方言。日本的户籍法令采户居分离的模式,住民票(类似于户口名簿)以居住地为主,所有公共服务与权利(就学、投票权等)皆以住民票为基准,虽然住民票上会记载"本籍",但是仅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用途。
![]()
![]()
![]()
![]()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籍贯"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正逐渐弱化。尤其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可能对自己的籍贯所知甚少,更多地认同于自己的成长环境。我有个朋友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从外地来上海工作的,他从小在上海长大,接受上海教育,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虽然按照规定他的籍贯应该是他爷爷的老家江西,但他对江西几乎没有任何记忆或情感联系,他认为自己就是地道的上海人。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人们的身份认同不再局限于血缘和地域,而是更多地基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价值选择。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现代人的身份是多元的,是自己选择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先天继承的。"
回到开头朋友小李的问题,按照规定,他应该填写他爷爷的户口所在地。如果不清楚具体到县或市,至少应该知道是哪个省。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需要向家中长辈请教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有着深厚宗族文化的地方,人们对籍贯的认识往往比城市居民更为清晰。他们家族中可能保存着族谱,详细记载着祖先的迁徙历程。我有个朋友家族的族谱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从福建迁到江西,再到湖南,最后定居湖北。虽然他出生在湖北,但他知道自己的祖籍是福建。这种对家族历史的了解,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日渐稀缺的文化传承。
还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案例,一位从小被收养的朋友,在填写籍贯时特别困惑。按照规定,被收养的孩子可以随养父的籍贯,但他对养父的祖籍也不了解。最后,他不得不向公安部门申请变更籍贯登记。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却让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网上有个热门话题:"如果你的籍贯和你的生长环境完全不同,你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下面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说:"我虽然是河南籍贯,但从小在广东长大,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觉得自己就是广东人。"也有人表示:"我很珍视自己的籍贯,那是我祖先的根,虽然我没去过那里,但我会找时间回去看看。"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与变革的不同态度。
"籍贯"这个概念,看似只是表格上的一个小栏目,却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下次当你再填表格遇到"籍贯"一栏时,是不是已经清楚该怎么填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籍贯的理解和填写经历!你是否认同自己的籍贯地,或者更认同自己的生长环境呢?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