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导演陆川跨界担任总导演及编剧的舞台剧《天工开物》于11月7日至9日再度登陆上海演出。这部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著作《天工开物》为核心的作品,自2024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30余个城市巡演超100场,此次上海站演出将继续以舞蹈为笔,勾勒古代科技脊梁的人生轨迹,传递科学精神与民族自信。
该剧通过“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宇宙”五大篇章,打破艺术与科学的边界,为观众带来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视听盛宴。
![]()
同时,作为第三届中希国际戏剧节的开幕大剧,《天工开物》将于2025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希腊雅典Christmas Theater连演四场。这是中国原创舞剧首次以如此规模亮相希腊舞台,标志着中希文化交流迈入新的阶段。
以艺术跨界,唤醒四百年前的科技之光
“宋应星是坐在冷板凳上近400年的‘科技脊梁’,我想把他扶起来,让更多人看见。”总导演陆川的这句话,道出了舞剧《天工开物》的创作初心。
这部作品并非传统舞剧题材,而是聚焦于一位“被历史埋没”的古代科学家——宋应星,用艺术语言还原其从科举失意到著书传世的人生转折。
宋应星曾六次踏上科举之路,却六次铩羽而归。在功名执念被现实击碎后,他将目光转向田间地头、工坊车间,历时多年考察梳理明朝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工艺,最终著就《天工开物》。
![]()
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收录了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等18篇130余项生产技术,详细记录工具名称、形状与工序,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陆川认为,宋应星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中国系统、全面地向世界开源科学技术的第一人”,其著作传到海外后影响全球科技发展,这样的人物“值得大书特书”。
![]()
在艺术呈现上,舞剧紧扣“大、简、巧”的明式美学,将《天工开物》中的“乃粒”“乃服”“冶铸”等篇章转化为具象的舞蹈语言。
该剧融合舞蹈、影像、装置艺术等元素,既用“天空男团”的高空技术展现视觉冲击力,又以细腻肢体动作刻画宋应星的内心世界 —— 他面对山河破碎的悲痛、记录科技时的专注、传承智慧时的坚定,都通过舞者的演绎跃然舞台。
陆川坦言,创作最难之处是“找人物”。为还原真实的宋应星,他反复研读《天工开物》原著,最终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人本之美”:“宋应星说著书‘不为科举、不为功名’,这种独立精神,正是我们想传递的核心。”该剧也通过宋应星的故事,让观众看见中国古代深厚的科技积累与创造传统,唤醒公众对科学精神的尊崇。
在上海巡演的同时,舞剧《天工开物》也即将迈出 “走向世界” 的重要一步,宣布将作为第三届中希国际戏剧节的开幕大剧,于今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希腊雅典Christmas Theater连演四场。
总导演陆川如此分享对海外巡演的期待:“《天工开物》从中国的书本走上舞台,再走向世界,凝聚了团队的巨大心血。这部剧讲的不仅是宋应星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与文化智慧。”
他强调,舞剧的核心精神——“求知、分享、友好与共鸣”是跨越国界的文明交流之魂,“希望通过在希腊的演出,让中希观众在艺术共鸣中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促进更多文化对话”。
与宋应星“共鸣”,以舞姿讲好中国故事
舞蹈演员马蛟龙在《天工开物》中饰演贯穿全剧核心角色“老年宋应星”,演出后,他接受了新闻晨报·随申Hi记者专访,分享了在上海演出感受和对角色的深度解读,以及作为舞者的责任担当。
“这是我第四次来上海演《天工开物》,上海观众的激情太有魔力了。”马蛟龙指着自己被汗水、泪水浸湿的头套说道。作为舞剧演员,他与上海早已“熟络”,一年可能要来沪演出6至7次。
在马蛟龙看来,每次上海之行都有新体验:不同剧场的氛围、不同观众的状态,都会直接影响他的表演节奏。“演出前我能通过现场动静判断观众年龄,有时台下满是热闹有活力的小朋友,有时则格外安静,大家都在屏息等待演出开场。”这些细微的反馈,让他能更快代入“老年宋应星”的情绪。更让他感动的是上海观众的高素质与高情商,“谢幕时大家一边拍摄记录,一边鼓掌呐喊,这份认可对演员来说就是最大的尊重。”
![]()
他表示,每次在上海演出,都能舒适且全力地诠释角色,只为让观众感受到“老年宋应星”骨子里的那股韧劲。
谈及对“老年宋应星”的角色理解,马蛟龙直言,不少观众会默认“老年”意味着 “软绵绵、抠着背”,但他塑造的“老年宋应星”截然不同:“他只是年龄增长了,动作、力量、速度,包括空中技术,一样都不弱。因为剧中这段戏份是他的回忆——回到著书立说的年代,那时的他仍充满青春朝气。”
![]()
为展现角色内核,马蛟龙选用中国古典舞的“刚劲”风格设计动作:“高空动作既能渲染情绪,又能带动观众热情,每次完成这些动作,我都觉得特别畅快,仿佛自己也回到了20 岁、30岁的青春时光。”而到戏份结尾,他会通过调整动作质感,让角色回归80岁的状态。
即便已完成100多场演出,马蛟龙仍觉得每场都有新鲜感:“在舞蹈动作里,我总能找到宋应星对科技探索、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这份力量让我丝毫感觉不到疲惫。”
曾因海外教学期间发布自媒体视频“出圈”,将中国传统舞蹈带向世界的马蛟龙,认为自己的经历与宋应星有着奇妙的“隔空共鸣”:“《天工开物》是先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我也是在伦敦教学时被更多国际粉丝认识,这种缘分让我对‘宋应星’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作为舞蹈工作者,马蛟龙的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肢体语言,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舞的独特气质。就像《天工开物》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我们也要守好中华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古典舞的魅力传遍全球。”
他坦言,每次演绎《天工开物》都是一次自我成长:“在塑造宋应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学习他的坚持与执着,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