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满12岁杀人无法追责?7月婴儿之死未被立案

0
分享至

当一个7个月大的婴儿在乡邻家门口被两名女童带走、虐打直至死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心如刀绞。然而,当悲痛的父亲黎先生寻求公道时,他面对的是“未满12岁,不予立案”的一纸通知,是辩护律师“婴儿母亲应担责90%”的冰冷辩词,以及一纸难以执行的赔偿判决。



这起悲剧,将中国法治与社会治理中一个最尖锐、最无奈的悖论,赤裸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法律的边界:我们为何对“小恶魔”无可奈何?

“未满12岁,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是西林县公安局不予立案的决定依据,也是当前中国刑法不可逾越的红线。

北京天达共和(武汉)律师事务所的彭夫律师点明了其中的无奈:“全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都是依照人类心智发展情况制定刑事责任追责年龄线,12岁年龄线已经没有再下调的空间。”

法律不是万能的,它的首要原则是普适性和公平性。它必须基于一个社会对绝大多数儿童认知能力的平均判断来划线。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极端案例,就轻易颠覆建立在人类心智发展规律上的基本法律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追究刑责的讨论,确实意义不大。

然而,当法律停下脚步,我们的社会救赎机制,是否跟上了?

二、法律的“之后”,是更巨大的人性真空

法律的判决可以终结一桩案件,但无法终结悲剧的衍生。

  • 对施暴者: 9岁和11岁的女孩,她们的行为骇人听闻。但之后呢?她们带着这样的经历和可能并未完全理解的“罪孽”,回到那个同样是留守或单亲的家庭。没有强制性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和长期教育矫正,谁能保证她们能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回归正途?她们是加害者,某种意义上,也是失败的家庭教育与缺失的社会关怀所共同制造的“受害者”。
  • 对受害者家庭: 黎先生的遭遇,是二次伤害的典型。妻子重度抑郁,他不得不“边打工边看着她”;4岁的大儿子被迫留在老家,成为了新一代的“留守儿童”。一个悲剧,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抑郁-离乡-再次留守”的恶性循环。法院判决的80余万赔偿,因对方“无可执行财产”而几乎成空,法律的民事救济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图景:法律在12岁的年龄线前划下了一道深深的沟壑,线的这边,是受害者家庭坠入无底深渊;线的那边,是两名施暴女童走向未知而令人忧虑的未来。而沟壑之中,是无人填补的、巨大的救赎真空。

三、我们还能做什么?超越刑责之争的迫切三问

在此背景下,与其陷入无法实现的重刑主义争论,不如将愤怒转化为建设性的追问:

  1. 第一问:对施暴儿童的矫正,谁负责? 能否建立一套超越赔偿的、强制性的国家干预机制?对于未达刑责年龄但犯下严重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应由司法、教育、民政、心理机构联动,对其家庭进行监督,对儿童本人进行长期、专业的心理评估与行为矫正?这并非惩罚,而是为了拯救这两个可能已经扭曲的灵魂,防止未来更大的悲剧。
  2. 第二问:对受害家庭的救助,谁兜底? 当加害方无力赔偿时,受害者家庭就活该在破碎的生活中独自挣扎吗?我们的司法救助制度、社会慈善力量能否及时介入?为黎先生的妻子提供心理治疗支持,为他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打破那个“悲剧衍生悲剧”的魔咒。这不仅是同情,更是社会的责任。
  3. 第三问:对留守之殇的根源,谁破解? 这起悲剧的所有关键角色——施暴的两名女童、无力监管的祖辈、被迫离乡的父母——都是“留守儿童”问题链条上的一环。正如彭夫律师所言,更重要能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需要整个社会资源倾斜、政策扶持的系统工程。能否建立更多的乡村儿童之家?能否引入专业的社工定期走访?能否为留守家庭提供更多的亲子沟通支持?

法律的归法律,社会的归社会。这起悲剧残酷地告诉我们,法律划定了责任的底线,但人性的救赎没有年龄线。

我们无法用刑罚去惩罚那两个女孩,但整个社会,有责任用教育和关爱去救赎她们。我们无法让逝去的婴儿重生,但整个社会,有责任用制度和温暖托住那个正在坠落的家庭。

不要让黎先生的家庭,在失去一个孩子后,再失去全部的未来。也不要让那两名女童,在犯下大错之后,被社会彻底放弃。填补法律之后那片巨大的真空,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呼吁和行动。这,才是避免下一个“黎先生”出现的唯一途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儿子谈婚这天,女方带10人提8个要求,我回5句话,她当场摔杯

儿子谈婚这天,女方带10人提8个要求,我回5句话,她当场摔杯

悬案解密档案
2025-11-06 10:21:50
11月9日俄乌:乌克兰韧性十足

11月9日俄乌:乌克兰韧性十足

山河路口
2025-11-09 19:28:26
刘道玉在乎什么?

刘道玉在乎什么?

洞见财经
2025-11-09 15:12:16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史料布籍
2025-11-09 21:58:31
日系车败退中国:2.9L油耗击碎“省油神话”,00后为何不再买账?

日系车败退中国:2.9L油耗击碎“省油神话”,00后为何不再买账?

财经保探长
2025-09-11 22:20:43
何止福建舰,中国一次性服役了这么多牛夫人

何止福建舰,中国一次性服役了这么多牛夫人

超级学爸蛋总
2025-11-08 00:07:38
中国女导演曝漫威男星塌房真相:发不雅照、酒后发疯,还把她吓到锁门求生!

中国女导演曝漫威男星塌房真相:发不雅照、酒后发疯,还把她吓到锁门求生!

北美省钱快报
2025-11-08 08:03:44
美国前总统拜登通告全球:特朗普让国家蒙羞,罕见措辞引全球关注

美国前总统拜登通告全球:特朗普让国家蒙羞,罕见措辞引全球关注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11-10 09:01:05
我在部队当了5年通讯兵,退伍发现村后头的信号塔每晚都准时闪3下

我在部队当了5年通讯兵,退伍发现村后头的信号塔每晚都准时闪3下

五元讲堂
2025-11-05 10:35:02
33枚金牌扎堆!辽宁承包全运首日看点

33枚金牌扎堆!辽宁承包全运首日看点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25-11-10 09:03:03
四川中小学生迎来首个秋假,青城山-都江堰、黄龙、蜀南竹海等多个景区对孩子们免票

四川中小学生迎来首个秋假,青城山-都江堰、黄龙、蜀南竹海等多个景区对孩子们免票

红星新闻
2025-11-09 14:15:12
尹锡悦被控同军方合谋,试图“诱使朝鲜发动进攻”

尹锡悦被控同军方合谋,试图“诱使朝鲜发动进攻”

扬子晚报
2025-11-10 11:12:54
逆转勇士!德罗赞25+2,威少23+16+10再打下去,就是顶级大前锋了

逆转勇士!德罗赞25+2,威少23+16+10再打下去,就是顶级大前锋了

巴叔GO聊体育
2025-11-09 16:04:43
29岁苏阳阳不幸遇难,上山散心却因视频会议耗光电量,发生意外

29岁苏阳阳不幸遇难,上山散心却因视频会议耗光电量,发生意外

疯说时尚
2025-10-14 14:06:46
俄罗斯在乌克兰拼了命一点点硬啃、美欧快把其后院掏空了

俄罗斯在乌克兰拼了命一点点硬啃、美欧快把其后院掏空了

邵旭峰域
2025-11-09 11:19:56
泰州沉默了!最担心的事终究还是来了,“苏超冠军城”铺天盖地…

泰州沉默了!最担心的事终究还是来了,“苏超冠军城”铺天盖地…

火山诗话
2025-11-10 09:20:40
美军能打赢解放军吗?俄媒:两军差距巨大,除兵员其他全是劣势!

美军能打赢解放军吗?俄媒:两军差距巨大,除兵员其他全是劣势!

历来纵横
2025-11-09 14:14:22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俄副总理自曝参战:用狙击步枪还击乌军!俄对乌发动大规模空袭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俄副总理自曝参战:用狙击步枪还击乌军!俄对乌发动大规模空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2:55:11
全运冠军有多强?想夺冠比拿世界冠军还难!

全运冠军有多强?想夺冠比拿世界冠军还难!

扬子晚报
2025-11-09 19:14:22
每天这样趴3分钟,练完腰椎都好了,背挺直了,小肚子瘦了

每天这样趴3分钟,练完腰椎都好了,背挺直了,小肚子瘦了

瑜伽解剖学
2025-11-03 08:29:03
2025-11-10 11:51:00
教师吧 incentive-icons
教师吧
关注中国教师
1377文章数 17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特朗普宣布要发钱了 每个美国人至少2000美元

头条要闻

牛弹琴:特朗普宣布要发钱了 每个美国人至少2000美元

体育要闻

战绩崩盘!东契奇交易余震撕裂独行侠

娱乐要闻

郝蕾风波升级?

财经要闻

俄罗斯大幅加税 中国汽车出口骤降58%

科技要闻

存储芯片大厂涨价50%!华强北一天一个价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家居
健康
亲子
本地
公开课

家居要闻

现代自由 功能美学居所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亲子要闻

最心酸的真相:这8件事正悄悄让孩子胆小、焦虑,你可能天天在做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