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国家博物馆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0
分享至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乌镇举办,全球顶尖文博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与会嘉宾聚焦“赋能文明记忆,共享数字未来──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展开相关探讨,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发表演讲,畅谈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之路。

丁鹏勃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是文明对话的桥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再满足于仅对文物进行简单的“数字复制”,而是致力于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以科技赋能文博,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数据规模与质量仍不足,文物数字化覆盖率低,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有待提升;二是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不足,部分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文博场景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落地难、成本高的问题,限制了文物数字化成果的深入利用与广泛传播;三是国际合作有待加强,跨境数据流通、标准互认、伦理共识等仍需推进。

面对这些挑战,丁鹏勃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加快数据集建设,扩大采集规模,提升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文物数据资产,同时结合国博在智慧博物馆方面的探索经验,进一步完善文物数字化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经验转化为国际共识;二是探索博物馆智能体应用。基于国博大模型,加速智能体落地应用,打造“文物知识引擎”,为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平台;三是强化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分享中国经验,深化全球合作,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命运共同体。

丁鹏勃最后强调,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中国国家博物馆愿携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新路径,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态,让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官方网易号
37542文章数 3713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