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东北角,发现了一尊异常特殊的陶俑。
![]()
不同于常见的灰面俑,这尊跪姿的兵马俑竟然面部泛着一抹诡异的绿色,色泽鲜明,没有因漫长岁月而褪去。
这引发了考古界乃至公众的强烈关注。
它为何面带绿颜?它为何被严禁出境展览?
不同寻常的“脸”
1999年,秦始皇陵的二号俑坑内,考古人员正井然有序地进行发掘作业。
这个俑坑位于整个陵墓的东北部角落,被认为是一处箭阵重地,跪射俑的存在尤为密集。
![]()
当工作人员掘地深入、剔除覆盖的土层时,一道淡绿色的轮廓悄然浮现在眼前,仿佛沉寂千年的色彩在这一刻重新苏醒。
那是一尊兵马俑的脸,披着诡异的绿色,眉眼端正、神态肃穆,与周围那些风化成灰的陶面相比,竟显得格外鲜活。
发现的那一刻,现场气氛陡然凝滞了几秒。
谁都没有想到,在数以千计的兵马俑中,竟会出现这样一尊与众不同的陶俑。
它跪着,一手持弓、一手托箭,姿态标准而从容。
可真正让人心惊的,不是这套军姿,而是那张绿色的脸孔。
![]()
绿得并不刺目,却异常坚定,像是被人刻意涂抹,又不像人为之作。
这尊陶俑被命名为“绿脸跪射俑”,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尊面部仍保留完整彩绘的兵马俑。
它面上的绿色,据专家后来的测试,是一种天然矿物颜料“石绿”。
问题也随之而来,众所周知,秦人多用黑、灰等色调上妆,而这尊绿面陶俑的存在,显得突兀又格格不入。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周围其他陶俑面部的彩绘早在出土时便迅速氧化脱落,仅剩陶土原色,这张绿脸却毫无褪色之意,如同新施,仿佛时间在它面前停下了脚步。
面对这样一件“不合常理”的存在,考古学界一片哗然。
![]()
一时间,围绕“绿脸”的各种假设如泉涌般出现...
古礼傩人还是恶作剧?
当考古学家第一次面对绿脸跪射俑那张不同寻常的脸孔时,心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敬畏,而是疑惑,这是不是哪个工匠在涂色时一时兴起的“恶作剧”?
毕竟,兵马俑大军的面容虽各异,却在色彩上多遵从现实还原的原则。
唯有这尊绿面俑,宛如在沉重肃穆的军阵中突兀冒出的异类,怎么看都像是调皮画师下的一道“涂鸦”。
这一猜想一度广为流传。
人们设想着,或许哪天某个秦代工匠无心插柳,偷换颜料,在最后一道工序中将这尊俑的面部上成了绿色,结果却阴差阳错被保留下来。
![]()
甚至有人戏称它为“古代涂鸦兵”。
但仔细一想,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草率。
秦朝军制森严,兵马俑本就承载着对现实军阵的高度还原,每一尊陶俑的姿势、神态乃至服饰、兵器,都有严格的层级标准。
一尊面部颜色异样的兵俑,怎么可能逃得过层层把关、最终进入正式军阵之中?
这不是小作坊的泥人,而是陪葬帝王陵寝的神圣卫军,每一笔都凝聚着匠人的虔诚与制度的威严。
于是,考古学界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更具文化深度的方向,傩礼与傩人。
![]()
傩,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礼仪,自先秦起便与“驱邪逐疫”紧密相连。
每逢祭祀、迎新或战前仪式,都会有傩人披挂特殊服饰、面戴奇异面具,在军阵或祭台前跳起一种带有咒语与象征意味的仪式之舞。
意图通过这些神秘动作驱逐瘟疫、镇压鬼神,为即将出征的军队扫清冥界障碍。
傩人,也被称作“狂夫”,是集武勇、祭祀、象征为一身的特殊人物。
他们往往个子高大、力量惊人,是军中极具威望的存在。
他们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心理暗示,军队在他们的护佑下将所向披靡,无惧鬼神。
![]()
这种文化背景,在绿脸跪射俑身上,似乎找到了投射的角度。
它面部的绿色,与傩礼中常见的“彩面”极其相似。
古代彩绘面具多采用红、黑、绿等颜色分别象征忠、勇、神异等意象,绿色在许多文献中,恰是与“镇煞”、“驱疫”相关的象征色。
作为跪射姿态的俑,这尊绿面俑更像是那位在开战前立于军阵之前,主持傩礼、镇压邪气的狂夫。
它的面色,便是他与鬼神交战的盔甲。
这一解释在学术界赢得了大量支持。
因为在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各种战具,还有铜车、膏泥、木制祭坛等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器物。
![]()
尤其是二号坑本就呈现出与传统军阵不同的编制结构,像极了一处“神职军阵”的模拟样本。
在这样的布局中,安排一尊“傩人”型兵俑,既可表达对宗教仪式的敬重,也展示了秦朝以军礼兼容宗教信仰的制度安排。
不过,这一切也只能停留在“推测”之上,迄今为止尚未有考古证据能明确指出这尊兵俑就是傩人化身。
所以,依旧有许多别的猜测...
少数民族的面孔?
若我们跳脱“涂色错误”或“巫礼仪仗”的解释角度,从宏大的历史与地理维度重新审视它的存在,一种更为复杂的文化解读便呼之欲出。
![]()
或许,这张绿色的面孔,代表的不是神职,而是异族,是千年前被秦帝国吸纳进铁血体系的他族勇士。
秦朝处于中国多民族交流的十字路口,尤其是以咸阳为都的关中平原,地处西北交通枢纽,自古便是各方势力交汇之地。
从西戎到羌胡,从东夷到百越,各族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
秦国自孝公变法以来,不仅注重军事扩张,更在制度上吸纳、包容各族精英。
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更是将多民族编入编制体系之中,参与边防、骑射乃至宫廷护卫。
换言之,在秦帝国的军队中,出现少数民族士兵并非罕事,他们或被招募、或被安置,成为帝国疆域安稳的支柱之一。
![]()
有趣的是,绿脸俑的跪射姿势属于步弓兵的一种,这正是秦军中少数民族士兵最常担任的位置。
相较于中原士兵,更善骑射的外族勇士往往在轻装快袭、远程打击等战术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个推测的主体,仍然是那一抹绿色。
在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绿色并非主色,它更常被赋予自然、边疆、异域的象征意义。
更不用说到了后来的戏曲文化中,绿色脸谱多用来表示“外藩”,即非本族之人。
这与民间戏剧《说唱脸谱》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红脸是关公,黑脸是张飞,绿脸则常用于表现性格古怪、身份特殊或来自边疆的角色。
![]()
尽管秦朝尚未有成熟的脸谱文化,但这种色彩对族群身份的暗示,早在更古老的巫礼与民俗中便有影子。
如果我们将绿脸俑视为“外藩战士”的象征,那么它的存在便是秦朝军政多元融合的活证。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考古学家曾对数百件兵马俑进行色彩残留统计,发现其中衣着绿色的比例出奇地高。
上衣绿色者,占比四成,下衣绿色者,占比过半,围领、袖口、护腿等部位使用绿色的更是屡见不鲜。
这说明绿色在秦军中的服饰中具有相当的普及性。
![]()
可哪怕是绿色广泛应用于服装,却从未有第二张绿色的脸出现。
这让绿脸俑的独特,更显意义不凡。
更深一层的可能是,绿脸跪射俑是否象征着某个具体部族?
是否有可能是为了纪念在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外族军团?
我们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秦人并非封闭的民族主义者,他们以高压统治统一天下,同时又不吝于吸纳、包容所有能为帝国效力的群体。
兵马俑中藏着的不仅是兵种与战术,更是制度与文化,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人同心”的统一愿景在地下空间中的写照。
![]()
于是,那尊绿脸俑便不仅仅是一块彩陶,它成为一种历史的线索、一段文化的隐喻、一种身份的宣言。
它仿佛在用沉默说话,在两千多年的黄土下,低语着秦帝国的包容与边疆的血脉。
也在提醒后人,中华的根,从来就不只是汉地一隅,而是山川辽阔、多元共生。
禁止出国展览的兵马俑
每当世界级博物馆策划大型中国文物展览,秦始皇兵马俑几乎总是压轴之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军事制度的集大成者,更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象征。
![]()
但在这些壮观展览的名单上,总有一尊名字反复被提起,却始终未能出现于任何国际展馆之中,那就是绿脸跪射俑。
尽管它吸引着全球学者与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却始终坚守在陕西,哪怕是暂别都不答应。
它被严密地包裹着、藏守着、监护着,不为别的,只因它承载的分量,早已超出一尊陶俑的范畴。
绿脸俑并不是兵马俑中最高大、最威猛、也不是最稀有姿态的存在。
但它却是唯一一尊出土后仍完整保留彩绘的陶俑,这在陶俑出土历史中堪称奇迹。
也正因如此,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艺术工艺的奇巧,更是秦代彩绘技术与保存环境交织的奇特成果,其科研价值难以估量,一旦受损,后果将无法挽回。
![]()
事实上,在文物界,出国展览始终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操作。
纵然展馆设施再先进,运输途中的震动、湿度变化、温差波动,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更何况,这类千年陶质文物,本就脆弱如蛋壳,外表看似坚固,实则随时可能因一丝不察而碎裂脱落。
彩绘文物就更为娇贵,它们表层的颜料在微米级别内粘附于陶面,只要受潮、脱温,或轻轻一擦,便可能失去色泽。
历史上并不缺乏惨痛教训。
彼时越王勾践剑借展新加坡,在一次展柜更换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剑身出现划痕与氧化反应。
![]()
尽管事故发生后中方迅速召回文物并加以修复,但那道伤痕,仍永远留在剑身上,成为无可逆转的历史遗憾。
若换作这尊绿脸俑,一旦面部绿色脱落,等同于剥夺了它与其他兵俑最根本的区别,它也将从“唯一的彩色面孔”沦为“普通的一员”。
那种意义上的损失,不只是考古学的空缺,更是文明记忆的撕裂。
即便如此,每年仍有无数外方机构争取绿脸俑的借展权。
理由从艺术交流、文化共享、世界和平,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展馆许诺为其提供“最严密的恒温恒湿恒压设备”“全程军警护送运输”“空运专机定制舱位”。
![]()
但所有这些提议,中国文物局与陕西相关机构始终未曾动摇,绿脸跪射俑的展出许可,依旧是“只展不借”。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文物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它不是任何人可以拥有的“藏品”,也不是任意国家可以交换的“展品”,它只属于那片曾孕育它的黄土地,也只应由这片土地的子孙后代代代守护。
或许,有一天科学能揭开绿脸的秘密,那时人们将用全新的目光理解它、阐释它。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它依然是那片古老陵寝中的哨兵,用沉默与孤独,替整个文明守住最后的色彩。兵马俑中,有一张科学家也难以解释的“脸”,还被禁止出国展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