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的时候,群里、村里就吵翻天:“今年又要交400块,到底值不值?”“去年交了没用到,今年不交行不行?”“孩子刚出生,医保怎么办才不耽误报销?”
其实这医保就跟家里的灭火器似的,平时看着没用,真遇到事儿了才知道有多重要。2026年的医保缴费已经开始了,不少地方的标准和政策都有新调整,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大家最关心的7个问题一次性说透,每个都关乎你能不能报销、能报多少,别等交了钱还踩坑!
![]()
一、今年医保到底交多少?有人能少交甚至不交?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先给个明确答案:2026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统一是400块钱一年,但不是所有人都得交这么多,有些特殊人群能减免,甚至一分钱不用交 。
先说说这个400块的构成,别觉得是白交的。今年人均筹资标准是1100块,其中财政补助就占了700块,咱们个人只出400块,相当于国家帮你承担了大部分费用,这笔账其实很划算。
重点说减免政策,各地虽然细则略有差异,但大方向一致:
特困人员、孤儿、重度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个人缴费全免,一分钱不用掏,医保待遇照样享受;
60-69岁的老人,很多地方能减到280块一年;70-79岁的减到200块;80岁以上直接免交,比如河北定州就是这么执行的;
还有独生子女家庭(2015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不满18周岁独生子女)、重点优抚对象、道德模范等符合条件的,也能享受免交或减交政策。
这里要提醒一句:减免不是自动的,得自己去当地社区、乡镇的医保窗口申请,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和相关证明材料(比如残疾证、低保证)。别以为符合条件就不用管了,不申请可是要按全额交的,别白多花钱。
二、去年没交,今年续保要等3个月才能报销?
很多人会犯一个错:去年没生病,觉得医保白交了,今年就断缴了。但2025年起,断缴的后果比以前严重多了,可不是交了钱就能马上享受待遇的 。
简单说:断缴会有“待遇等待期”,这段时间生病住院,一分钱都报不了!不同断缴情况,等待期不一样,给大家掰扯清楚:
只断缴1年,今年在集中缴费期(一般是2025年9月到2026年2月)续保的,要等3个月,比如10月缴费,2026年1月才能报销;
断缴1年还错过集中缴费期,比如2026年3月才交,同样要等3个月,5月才能生效;
连续断缴2年及以上的,等待期更长:断2年等4个月,断3年等5个月,断4年及以上要等6个月,要是断缴8年,等待期能到11个月,这期间生病可就亏大了;
还有一种情况:以前一直正常交,就今年忘了在集中期交,哪怕没断缴,也会有3个月等待期,所以千万别错过集中缴费期。
不过也有补救办法:如果断缴了,在集中缴费期内补缴上一年的费用,虽然不能追溯上一年的待遇,但能减少等待期。比如2025年没交,2026年集中期内补缴2025年的费用,再交2026年的,缴费后3个月就能生效,比不补缴早拿待遇。
三、交400块能报多少?门诊、住院都能报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性价比”问题,答案绝对让你意外:400块最多能报55万,门诊、住院、慢性病、大病都能报,只是报销比例和额度不一样 。
先看住院报销,这是医保最核心的保障:
基本医保封顶线15万,也就是说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最多能报15万;
大病保险不用额外交钱,只要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就自动享受,封顶线40万;
两者加起来,一年最多能报55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足够应对大部分大病了。
报销比例是“医院级别越低,报得越多”,这也是鼓励大家小病在基层看,少跑大医院: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报销比例最高,能到90%左右,比如以前报75%,现在不少地方涨到了90%;
县级医院:报销比例在80%上下,比以前的65%提高了不少;
市级、省级大医院:报销比例相对低一些,但也能到50%-70%,毕竟大医院的医疗成本更高。
再看门诊报销,以前门诊报得少,大家觉得“没用到”,2026年门诊待遇提升了不少:
普通门诊:年度封顶线440块,在村级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看病都能报,比如村级能报80块,乡镇能报320块,虽然不多,但平时感冒、发烧、拿点常用药足够覆盖了;
门诊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常见慢性病,一共28种,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65%,而且是定点治疗、限额管理,长期吃药的老人能省不少钱;
门诊特定药品:302种治疗癌症、罕见病的高价药,也纳入了报销,乙类药自己先付20%,剩下的80%能报,不用再为“救命药”贵得买不起发愁。
这里要提醒一句:门诊报销是“当年清0”,今年的额度没用完,明年不会累计,所以平时看病拿药别不好意思用,不然就浪费了。
四、新生儿怎么交医保?出生就生病能报销吗?
家里添了新生儿,医保一定要抓紧办,别等生病住院了才着急,到时候报不了就亏大了。
2026年还是延续新生儿“90天动态参保”政策:宝宝出生后90天内,只要办理了参保缴费,从出生那天起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 。比如宝宝是10月出生,12月才交医保,10-12月之间住院花的钱,照样能按规定报。
缴费标准也很划算,新生儿按400块的个人标准交,不用像错过集中缴费期那样交1100块。办理流程也简单,拿着宝宝的出生证明、户口本,还有父母的身份证、社保卡,去社区或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就行,现在很多地方在医院就能直接办,不用跑冤枉路。
还有个常见问题:宝宝没上户口能不能办医保?大部分地方可以先办医保,再补户口,具体可以咨询当地医保局,别因为没上户口就耽误了参保,新生儿抵抗力弱,万一住院了,医保能帮着分担不少。
五、异地看病能报销吗?怎么操作才不白跑?
现在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带孩子,或者老人去外地跟着子女生活,最怕的就是异地生病住院,不知道怎么报销,怕跑断腿还报不了多少钱。
其实现在异地就医报销已经很方便了,核心就一件事:先备案,再看病,不然可能报得少,甚至报不了。
备案流程超级简单,不用去社保局,手机上就能办:
2. 找到“异地就医备案”入口,选择“为自己备案”或“为他人备案”(比如给父母备案);
3. 填写参保地、就医地、备案类型(比如长期异地居住、临时异地就医),上传相关证明材料(有些地方不用);
4. 提交后2-3个工作日就能出结果,在APP上能查到备案记录。
备案成功后,在异地的定点医院看病,出院时直接刷社保卡就能结算,不用自己先垫钱,再回参保地报销,省了很多麻烦。如果没备案就去异地看病,或者去的不是定点医院,就得自己先全款垫付,然后拿着病历、费用清单、发票、社保卡,回参保地的医保窗口申请报销,而且报销比例会降低,还得在规定时间内申报,逾期就报不了了。
还要注意:异地就医的报销比例和参保地一样,但是起付线会高一点,医院级别越高,起付线越高。比如在参保地县级医院起付线500块,在异地省级医院可能要1000块,超过起付线的部分才按比例报。
六、哪些费用报不了?别花了冤枉钱才知道
很多人以为交了医保,所有医疗费用都能报,其实不是这样,医保有明确的“报销范围”,有些费用不管花多少,都报不了,提前知道能少走很多弯路。
首先,报销的是“合规医疗费用”,简单说就是医保目录里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目录外的不报:
药品:比如一些进口的高价药、美容药、保健品,不在医保目录里,报不了;
诊疗项目:比如美容整形、减肥、镶牙、配镜这些非治疗性的项目,不报;
医用耗材:一些豪华的、超出医保限额的耗材,不报。
然后,这些情况也报不了:
普通门诊超过年度封顶线的部分,比如今年门诊已经报了440块,再看病的门诊费用就只能自己掏了;
住院期间的伙食费、营养费、交通费,不报;
因为打架斗殴、酒驾、吸毒、自杀等违法违规或自残行为导致的医疗费用,不报;
去非定点医院看病,又没按规定备案的,可能报不了或报得很少。
举个例子:有人住院花了5万,其中有8000块是进口药,不在医保目录里,那这8000块就报不了,只能报剩下4.2万里符合规定的部分。所以看病时可以跟医生沟通,尽量用医保目录里的药品和项目,能省不少钱。
七、医保能重复交吗?交了职工医保,还需要交城乡居民医保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尤其是那些在外地交了职工医保,老家又催着交城乡居民医保的人,怕不交老家的医保,万一回去看病不方便。
答案很明确:医保不能重复报销,重复交了也没用,白花钱。
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只能享受一种,不能同时享受。如果两种都交了,生病住院只能选一种报销,另一种交的钱退不了,也不能累计报销额度,完全是浪费。
那该怎么选?肯定选职工医保,因为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更高、封顶线更高,而且还有个人账户,能用来买药、看门诊,待遇比城乡居民医保好。
如果是这种情况:在外地打工,单位交了职工医保,老家就不用再交城乡居民医保了,只要确保职工医保没断缴,在老家看病可以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照样能报销。如果职工医保断缴了,比如辞职了,那就要及时交城乡居民医保,避免保障“空窗期”。
还有一种情况:夫妻两人一个交职工医保,一个交城乡居民医保,孩子跟着其中一方参保就行,不用两边都交,跟着交职工医保的一方参保,报销待遇更好。
最后说句实在话:医保是最划算的“民生保障”,别轻易断缴
看完这7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清楚2026年医保该怎么交、怎么用了。其实400块钱,平均到每个月才30多块,一顿饭钱,却能换来一年最高55万的保障,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年轻人,都值得交。
现在生病住院的费用可不低,一场小病可能要几千块,一场大病可能要几十万,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医保虽然不能报销所有费用,但能帮我们分担大部分,不至于因为看病倾家荡产。
而且政策一直在优化,报销比例越来越高,门诊待遇越来越好,异地就医越来越方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别再觉得“没用到就是白交”,医保的意义就是“未雨绸缪”,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年到头不生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