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一张图片就能预测15年后自己的皮肤状态,解放双手也能体验驾驶的乐趣,躺在治疗床上就能解决肿瘤问题,还有AI芯片发力让你美美睡一觉……11月8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体验了万物皆可“AI”的未来生活。
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围绕人工智能产业,进博会专门设立了人工智能AI展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步举行。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让生活更便捷?从这里就能找到答案。
![]()
进博会设有人工智能展区。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一张图片实现科学换肤
一张图片就能看到15年后自己的皮肤状态,还能给出专业处理意见,在欧莱雅展台上游新闻记者在拍照并简单填写生活习惯后,一张15年后的皮肤分析图就自动生成了,图片可以清晰的呈现出在保持原生活状态不变的情况下,皮肤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还会根据目前皮肤存在的问题给出改善分析建议。展台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今年欧莱雅美妆科技展区的首发产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让更多爱美人士能永葆青春。同时,欧莱雅还带来了首款头皮光电护理仪器、采用纳米芯片专利技术的美容仪等4款全球及中国首发美妆科技。
在雅诗兰黛展区,人工智能产品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体验。工作人员表示,进博会期间,雅诗兰黛带来了定制开发的AI智能肌肤检测仪,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次简易快速了解自身肌肤状态的机会。只需几十秒就可获得一份自己能够读懂的肌肤“体检报告”,直观了解自身“肌龄”。在检测肌肤的同时还获得专属的定制逆龄方案,感受科技魅力。此外,雅诗兰黛还专为进博会开发了一款智能试妆应用。观众只需要输入个人的喜好,AI就可以将推荐的妆容匹配到观众的面部照片上,并且将妆容所需产品投射到“互动墙”上。每款产品的妆效不再靠猜,上脸效果一目了然。
![]()
雅诗兰黛智能检测仪。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在今年的进博会美妆区域,包括资生堂在内的多家美妆企业也推出了多款人工智能产品,面对消费者护肤品如何与AI融合的疑问,欧莱雅集团全球研发、创新和科技事务副首席执行官Barbara Lavernos表示:“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科技,是美最强有力的伙伴。我们坚信,美的未来与科技、个性化及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快速迭代的消费市场、精致考究的消费者等,为美妆科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新土壤。”
忙碌了一天却睡不了好觉,成为困扰打工者的难题。进博会深睡小屋的体验区里,为入睡困难带来了解决方案。依托其全球首创的荷电粒子波技术和睡眠科技产品,梦陀螺深睡小屋体验间成为进博会现场“入睡”最快的地方。体验间内除了放置了由Nutri Sleep 6慢波睡眠机和Air Nutri 300S舒曼波康养机为核心构成的深睡小屋睡眠系统,还配备了脑波监测仪及保障物品,为体验者营造舒适体验环境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式,直观展示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的睡眠状态与变化。“它主要是依托荷电粒子波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睡眠中的脑波频率,与大脑脑波形成叠加和增幅,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微环境,帮助人在这个环境里,不知不觉中感到身心放松,轻松进入睡眠。”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这里上游新闻记者看到,有体验者仅两三分钟时间就已进入睡眠状态。
![]()
梦陀螺深睡小屋睡眠机。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搭载人工智能 肿瘤治疗也有望“微创”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到,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在进博会医疗器械展区,搭载人工智能的诊疗仪器正在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主力军。
在中核安科锐展区,一款AI全身医疗机器人正通过背后的LED屏演示如何通过机械臂上的扫描仪完成肿瘤扫描和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全身医疗机器人是今年首发的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系统CyberKnife S7,患者只需要躺在诊疗床上,仪器就可以实时感知呼吸信号和肿瘤位置变化,两者建立数据模型预测肿瘤运动轨迹,再修正射束位置,实现毫秒级同步响应,同时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同期首发的VOLO Ultra极速优化引擎与ClearRT螺旋CT全景成像系统,仅需3分钟即可生成高质量治疗计划,效率提升超过30%。ClearRT具备50cm大视野与每分钟1米的成像速度,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还能提升影像采集效率。
![]()
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系统。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在瓦里安医疗展台,中国首发·全球首款的“术”中双旋调强超精放射外科解决方案,则搭载了全新技术的Edge直线加速器,以RapidArc Dynamic 束中双旋调强技术为核心,结合HyperSight 超清影像,实现超中央型肺癌等挑战性癌种从6-7周传统治疗缩短到1周立体定向放疗,重要器官受照剂量降低约50%,计划优化时长减少约70%,不仅能减轻患者身心压力与经济负担,而且对于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还能通过一键多靶系统,在10–15分钟内完成自动计划与照射,一键式清除多达数十个转移瘤,也被称为无创放射“手术刀”。
除诊疗仪器外,AI产品还覆盖了医学研究和临床输注、血浆采集运输的全过程。在盈康一生展区,就现场展示了其研发的爱德蒙生物样本数智管理方案。该方案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指尖大小的可塑标签贴合样本容器完成样本定位追踪,就实现全流程数智化管理。现在工作人员表示,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视线直视,即可在-196℃至常温的复杂环境中,对血液、细胞、菌(毒)种等海量样本完成批量识别、精准定位与实时追踪。盘点方面,方案在不开门状态下仅需5秒就能完成样本自动盘点,解决传统人工盘点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管理方面,将原先9步的存取流程简化为2步、10秒完成,实现即刻存取不错不丢,省时省力更安全。同时,盈康一生还推出了AI+医疗服务、AI+肿瘤诊疗、AI+用药管理、肿瘤配液机器人等多个未来医院场景。
![]()
盈康一生的AI样本储存设备。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多名医疗企业的受访者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未来医疗正突破物理围墙限制,向全域化、数字化与精准化发展。医疗服务正通过AI技术与生态能力,从院内延伸至药品安全、用血管理、高端手术及生物制药等全环节重塑诊疗新范式。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驱动下,未来医院正构建以数据互联为基础的新型服务形态,推动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实现场景融合、生态协同与体验升级。
![]()
得物打造的人工智能查验鉴别系统。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多场景应用 AI正成为重要生产力
“驾驶员请注意,前方路段车流量大,请大家谨慎驾驶,控制车距。”11月8日9时许,在距离国家会展中心不远的诸光路上,一架警用无人机正在空中对路面车辆发布提示。同时,在场馆内,人形机器人正在帮助进博工作人员完成引导等辅助工作,机器狗在这里也变成了随处可见的寻常物。就连国家馆里的展品都是科技感拉满。以中国馆得物展台的得物打造的人工智能查验鉴别系统为例,将某品牌卡包置于检测平台后,仪器搭载的工业级高清相机即刻启动,对卡包的胸针细节、表面Logo、牛皮材质纹理等核心鉴别点进行360度高清拍摄。借助精准的图像识别技术,仪器捕获像素级的材质差异与工艺特征。5秒后,包含真伪判定的鉴别报告便同步生成,高效完成了商品查验鉴别全流程。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系统,从商品的一系列图像中捕获纹理、Logo几何形状、工艺等特征,通过细粒度感知、分层注意力机制、神经网络结构搜索等技术,引入商品细节图、商品来源等涵盖图片、文本等跨模态信息,再与涵盖25个品类、6000多个品牌的得物正品样本库进行比对,从而实现真伪鉴别。目前已实现对箱包、手表、鞋类、服饰、奢侈品、户外运动、美妆等众多消费品类的鉴别。
在装备制造展区,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人工智能展区的展品相较于历年来更为丰富,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出行、文化、教育等多个场景。在索尼展区全球首发的触感沉浸自然空间《虫鸣幻林INSECTOPIA》,整合了超广角LED屏幕、特制触觉反馈地板、坐姿触感振动系统并同步精准控制风效与光影,让参观者从微观昆虫的视角感受自然之美。索尼电影感直播-无界商显方案则融合了索尼相机、BRAVIA商用显示器与音频设备,为直播行业提供高画质、高稳定性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全球首展的AI跌倒监测传感设备,采用索尼半导体EVS(基于事件的视觉)芯片技术,仅通过分析骨骼动作数据精准识别跌倒行为,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为受护人提供安全守护。
![]()
索尼电影感直播-无界商显方案。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专注研发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及自适应计算解决方案的超威半导体(AMD)公司,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开放生态”等全套人工智能产品都带到了进博会现场。上游新闻记者看到,AMD锐龙Mini AI工作站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明星产品。该产品搭载的AMD锐龙 AIMAX+395处理器,融合CPU、GPU与NPU异构算力,搭载16颗32线程“Zen 5”CPU核心,最高支持96GB专用显存和16GB共享显存,可在本地流畅运行高参数大模型,有效解决端侧AI在数据安全、部署成本与空间限制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该产品已在法律、金融等行业落地。此外,Windows 11 AI+PC产品可以现场体验本地智能问答、AI生图、3D视频生成等人工智能带来的生活和办公乐趣。同时,在文物修复、文创设计、学习辅导、工业技术等方面,AMD也展出了相关应用场景,推动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
超威半导体的文物传承方案。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人工智能场景同样被广泛应用在智慧出行领域。其中,西井科技展出了今年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无人驾驶牵引车O-Tractor P40 Plus车型,具备200公里超长续航+5分钟极速换电。博世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则通过整合传感器、计算平台、算法应用以及云服务等关键技术要素,提供涵盖高速、城区、泊车等多场景中的功能。伟巴斯特带来的是一款科技感十足的未来智能座舱,这款座舱车顶采用了能带来敞篷般感受的大尺寸可开启软顶折鲁天窗,并搭载有车顶影院系统。座舱还能演示智能玻璃车顶解决方案、集成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智能车顶、车顶影院系统等诸多创新技术的特色和应用场景。首次参展进博会的蓝图航空带来的是其自主研发的复合翼构型垂直起降+巡航模式)的蓝图飞行汽车eVTOL,该飞行器专为城市短途交通与特种物流场景设计。绿色高效、纯电驱动实现零碳排放,载重700kg,航程250公里,噪音水平低于65分贝(相当于日常对话声),2024年已完成自研首飞。
来自塞尔维亚的菲利蒲兴奋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进博会他看到了打拳击、翻跟头的机器人,还有更多让生活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产品。“在进博会我看到了最先进的技术,这是我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感受不到的。”菲利蒲说。
![]()
进博会上的智能驾驶场景。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AI正在成为新一代技术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为行业变革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发展,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进博会期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给出了方向。
论坛中,德国思爱普全球副总裁易培继表示,2024年起人工智能就已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在中国DeepSeek、千问、元宝等等,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开始走进企业,同时在对多家企业的调研中还发现有25%的企业已经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投资,而且已经看到了回报,这是一个非常超出预期的数据。在易培继看来, “数字工人”或者是“数字化的员工”在未来1-2年,70%-80%的业务领域都会产生这样的智能体来协助、帮助、甚至替代一部分工作“过去我们需要大量的供应链专家做分析,需要找到过去所有的供应链当中牵扯到的每一个环节,做完这样的分析可能要20分钟到30分钟,今天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就可以非常高效,甚至比人为判断更为精准。效率更是可以提高9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
展出的人形机器人。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我们认为未来在AI的加持下,企业运作整体的效率提升是非常惊人的。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机遇不仅仅是意识到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可逆转,更在于我们真的要专注它,我们都知道AI能够带来效益,是有可计算的投资回报,所以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投入、专注找到场景,然后才能拿到预期的回报。”易培继说。
在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总裁姚卯青看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数字智能,还是物理智能,都是从数据来学习,数据来自哪里?来自于真实的客户、真实的应用市场。姚卯青介绍智元在机器人本体、数据、模型、场景上进行了全栈布局。这四者形成了相互驱动的飞轮迭代逻辑,即优质本体产生高质量数据,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算法持续突破,算法结合场景试错后,又为本体优化、数据采集方向、算法迭代等提供新的指引。
姚卯青坦言,智元机器人进入“飞轮循环”的首个挑战就是数据。“机器人从业者”需直面与物理世界的强交互特性,其数据需求与互联网数据存在本质差异,尤其是大量动作类、长程规划类数据极为稀缺。而面对具身智能数据的短缺,智元于2024年底开源了AgiBot World百万真机数据集,每条数据都经过多轮审核,确保场景贴近现实、任务复杂多样,旨在提供工业级高质量数据支撑。
宇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兴兴则坦言,虽然今年全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平均每家公司增长超过50%—100%,然而行业依旧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还是机器人大模型(具身智能模型)的进展速度。我觉得速度比大家原本想象的要稍微慢一点。”王兴兴说,像机器人研发中一些深度强化学习的全身运控,今年相对去年的进步非常明显,并且在当下的每个月还在飞快进步。但在机器人大模型领域,还没有达到临界点。在他看来,真正的具身智能“ChatGPT时刻”还没到。如果未来在80%的陌生生活场景中,给机器人发送语音或文字,机器人能完成80%左右的任务,那才算基本达到“ChatGPT时刻”。
![]()
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成为新一代技术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当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则提出,发展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还是造福人类。江小涓说过去10多年,有240多个跨国性的AI治理宣言被发布。但在推动中仍有很多困难。她认为,推进行业发展和行业治理,最有效的就是市场化的个体之间的合作,同时还要解决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并增加更多的激励行为。同时,跨国运作和行政及法律的集中式治理必不可少。
对于这一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在致辞中说道,要坚信“AI向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并能够惠及所有人。推动“AI向善”需要政府、学界和业界合作同行,在技术交流、风险管理、安全测试和伦理标准方面持续开展对话,共同构筑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升人工智能生态质量,让人工智能更加安全、更具智慧,并造福全人类。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