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那份备受瞩目的“万亿薪酬”方案终于获得股东批准,这场投票本质上决定了特斯拉未来走向是继续追随马斯克的极端愿景,还是转向更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
根据新方案,未来十年若马斯克能带领特斯拉实现市值8.5万亿美元、交付2000万辆汽车、部署百万台机器人等目标,其持股比例将提升至25%,这正是他反复强调的“能够有效实施长期战略”的股权比例。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仅持有公司3%的股份,持股比例从上市初期的12.8%经过多年稀释降至这一水平。
这种稀释并非被动发生,而是通过股权激励主动与团队分享成长红利,黄仁勋曾在访谈中坦言,他亲手培养的亿万富翁数量在CEO中名列前茅,并将此视为重要的管理成就。
![]()
两位科技领袖截然不同的选择,反映了各自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特斯拉正处于从汽车制造商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业务面临激烈竞争,新兴业务需要巨额投入且短期内难见回报,马斯克认为,必须保持足够控制权才能推行那些“短期内难以被理解”的长期战略。
![]()
相比之下,英伟达正处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黄仁勋不需要高额持股来巩固话语权,他的影响力已与公司品牌深度绑定,这使得他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业生态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和应对全球监管环境等外部事务中。
![]()
股东们在投票时,实际上是在两种企业治理模式间做出选择:是继续信任马斯克的个人远见并接受其强化控制权的要求,还是倾向于英伟达式的股权共享、团队协作模式,这两种路径本身没有绝对优劣,关键在于是否契合企业当前的发展需求。
而华尔街对英伟达的最新目标市值也指向8.5万亿美元,与特斯拉的长期目标不谋而合,这个数字巧合背后,或许反映了市场对顶尖科技公司长期价值的相似预期。
![]()
在特斯拉案例中,马斯克对新股权方案的态度异常坚决,他甚至暗示,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股权,可能会考虑在特斯拉之外开发人工智能产品,这种表态反映出他对公司控制权的极度重视,也让人联想到他在PayPal等公司早期经历中形成的管理哲学。
黄仁勋则通过持续培养核心团队、分享公司成长红利,建立起稳定的管理层架构,这种模式虽然稀释了个人持股,但为公司培养了多位深耕十余年的核心高管,形成了独特的人才梯队优势。
![]()
高度集中的控制权能够确保公司战略的连贯性和执行力,特别是在技术路线存在争议的领域,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则有助于建立更稳健的公司治理,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领袖的风险。
现实中的企业治理往往在这两种模式间寻找平衡点,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后经历了从松散到集中的转变,而微软在萨提亚·纳德拉领导下则展现出共享领导的特质,优秀的企业治理应当能够根据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激发组织活力。
![]()
了解了事情之后,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就得这么干!没有老马的天马行空,特斯拉早就凉透了,现在搞机器人、AI,阻力肯定大,没绝对控制权,想法根本落不了地,股东们这次算清醒!”
“这哪是薪酬,分明是‘股权稀释计划’,画了个8万亿的大饼,就要拿走那么多股份,小股东的利益谁保证?感觉被绑架了。”
“老黄是真正的大佬!公司做到世界第一,自己才占3%,带着兄弟们一起发财,这种格局,活该英伟达成功,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两家公司阶段不同,没法简单比,特斯拉在闯未知领域,需要强人开路;英伟达在主航道飞奔,重点是团队作战,模式没高下,适合自己就行。”
“世界首富和第八富的‘烦恼’,看不懂,但大受震撼,不过8万亿美金?这数字听着就像科幻片,真能实现吗?”
您更倾向于哪种企业治理模式?是强调领袖远见的集中决策,还是注重团队协作的共享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信源:财联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