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晨醒来,忽然想起昨天是记者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未被太多人铭记的节日,许多记者的“过节”,竟是从执行“转发记者节宣传链接”的任务开始。借着这份职业独有的仪式感,想替千千万万记者吐几句心声,不过是欲说还休后的一吐为快,聊聊这份职业最本真的模样。
记者们很忙,忙到采访路上遇山体滑坡,车辆受阻便扛起机器徒步进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奔波的脚步从未因风雨停歇;他们很累,累到“宵衣旰食不觉苦,废寝忘食只为真”,熬无数个夜、跑数不清的路,只为捕捉一个稍纵即逝的真实瞬间,恰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很难,难到在理想与现实间“进退维谷”,在沉默与发声中“左右为难”。他们常被冠以“伟大”之名,可这份忙、累、难,似乎渐渐成了行业内无人共鸣的自我感动。
“就知道唱赞歌!”这是老百姓对传统媒体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不可否认,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他们的核心使命,而他们也确实在“秉笔直书记春秋”,认真记录时代的脉搏——人工智能的迅猛迭代、“数智员工”覆盖百项服务场景,田野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图景、老旧小区新装电梯的便民,推门见绿的山体公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般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小巷公交。这些实实在在的美好与变迁,他们总想“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让更多人看见。但他们也清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们不在乎他们“为谁风露立中宵”,更期待的是“激浊扬清辨是非,嫉恶如仇存正气”的勇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唯有如此,他们的奔波才有千钧分量,付出方显万般价值。
其实,记者们从未卸下锋芒。有暗访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步步惊心,有内参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直陈症结;有公之于众的“正义之声震寰宇”,也有不为人知的“默默坚守铸初心”。办公室里堆叠的锦旗,便是百姓最真挚的认可。只是这个行业,总有一些“不可说、不能说”的沉默,那些背后的博弈与拉扯,恰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永远无法窥见其深。
曾有人统计,如今专注对公权力监督的媒体仅剩36家,其中不乏一年仅能产出一篇深度报道的机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深度报道问世,仍有记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般坚守正义、挥洒才华,这份执着足以令人钦佩。新媒体浪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席卷而来,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统媒体的“独家”优势早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地方传统媒体更是举步维艰。最现实的困境莫过于收入——这几年工资“飞流直下三千尺”,一降再降,打折之后再打折,月薪到手两千元的记者比比皆是,不少融媒体中心甚至陷入欠薪困境。有编制的记者尚有保底,最苦的是大批合同制员工,他们大多是一线采访的主力骨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般早出晚归、身兼数职,却面临着“活越干越多,钱越来越少”的窘境。听说不少记者下班后还要兼职送外卖,那挤出来的几个小时,本是疲惫后的休息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勉,在此刻化作糊口的奔波,其中辛酸唯有自知。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比收入困境更令人焦虑的,是他们工作上的迷茫。殚精竭虑制作的精品内容,开机率低得可怜——许多人家早已不再看电视,身边亲友也鲜有打开电视的习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转型新媒体是必然选择,可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任务并未减少,相当于在原有工作量之上,又叠加了短视频拍摄、剪辑、运营的活儿,工作量直接翻倍,收入却“不增反降空悲切”。更令人挫败的是,传统媒体制作的短视频往往“门前冷落鞍马稀”,点赞转发仅有几十,全靠行政力量推动才勉强破千,留言区更是“万籁此俱寂”。看着这样的数据,他们难免会怀疑努力的意义,“学而优则仕,行而优则达”的信念摇摇欲坠,对自身能力产生深深的困惑,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上的懈怠:修改一个字幕,“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般互相推诿;周末加班,“世事纷繁多借口,浮生难得半日闲”般纷纷推脱。是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加班费早已取消,工资都难以保障,又怎能强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般额外付出呢?
如今,许多记者都在“自掏腰包谋生计,倾其所有赴使命”,购置相机、话筒、灯光、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还有各类软件会员,微薄的工资几乎都搭了进去。工作能正常运转,靠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般多年积攒的人情面子,是同行之间“守望相助暖人心”的默契。可“用爱发电”终究难以长久,“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缺钱,就是这么直白又残酷的现实。本应配备先进设备的官方媒体,器材装备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般落后,那些90后或许都未曾见过的大方块电脑显示器,仍在电视台“老骥伏枥”;直播系统时时刻刻处于“悬崖边上走钢丝”的播出事故边缘,每个人都在担心某天会“爆雷”受牵连。单位并非不愿改变,只是整个行业都深陷困境,“覆巢之下无完卵”,无力突围。
据说下一步,行业将要总动员,让所有记者扛起创收任务,甚至与绩效挂钩,完不成就要扣工资。这意味着,他们在完成常规采访、制作短视频后,还要外出拉赞助、拉广告、去“化缘”。“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么是把记者当成能七十二变的孙猴子,要么就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记者真有这么全能吗?这种导向仿佛在说,只要能找来钱,其他都无关紧要。悲哉!哀哉!且不说他们是否有“分身乏术”的精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以往被少数人把控的资源,如今又能去哪里寻觅?广告部都难以完成的任务,让一线记者去做,又能有什么办法?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要求会不会滋生权钱交易?或许也不必担心了,毕竟现在愿意给电视投广告的人,早已“门可罗雀”。曾几何时,记者参与广告业务是被严格禁止的,如今却要人人争当业务员,“世事无常多变幻,沧海桑田一瞬间”,何其讽刺!
当下的工作,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要做让“上边”满意的亮点内容,要写“文采飞扬显政绩”的漂亮年终总结,可没有收入保障,连生计都成问题,他们又何来“精雕细琢出精品,十年磨一剑”的心思去创新、去打磨?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既要守好传统阵地,又要开拓新媒体领域,还要四处找钱,这样的困局,“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该如何破局?
写下这些乱糟糟的心里话,并非“怨天尤人叹时运”,只是想还原记者的真实处境。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该如何为这篇文字收尾。我只知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不论是主动坚守还是被迫前行,他们依然在路上;纵使“心有戚戚焉”,满是怨言,他们仍在尝试、仍在努力。
记者,是要有信仰的。他们既能担得起“无冕之王”的荣光,也能弯得下腰、沉得住气,在泥泞中追寻真相,恰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向所有“不忘初心守正道,砥砺前行铸忠诚”的记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借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与他们共勉: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里——等待和希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