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你是否想象过,有这样一种搬家方式,能让上百人齐心协力,肩扛手抬,将一座重达 6 吨的木屋轻松搬移?近日,一段贵州榕江县平寨村村民搬木屋的视频火爆网络,让我们见识到了现实版的 “哈尔的移动城堡”!
![]()
视频中,那上百号人通过肩扛的方式,把一整座木屋搬起,现场数百人接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震撼无比。为防止房顶瓦片掉落砸到搬家的人,村民提前把房顶瓦片取下,码放得整整齐齐。这座修建了二三十年的木屋,在二百多号村民的努力下,缓缓移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据平寨村村支书吴先生介绍,之所以要搬走木屋,是为了在原址修建新房。而将旧木屋搬走后,它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为人们提供暂居之所。令人称奇的是,木屋与砖头修建的房屋不同,通常不需要挖地基,只要把空地处理平整,木屋就不会倾斜。这才使得人工搬移木屋成为了可能。
其实,这种把整座木屋 “打包搬走” 的习俗在贵州流传已久。今年 2 月,贵州都匀市墨冲镇拉海村也上演过同样的场景。拉海村村支书兼村主任赵久军曾介绍,当地人力搬移木房的方式已传承数百年,对木屋的主体框架结构影响微乎其微,安全性极高。
![]()
为何贵州的木屋能如此神奇地被整栋搬走呢?答案就藏在苗族工匠精湛的榫卯手艺中。贵州苗族工匠所建筑的吊脚楼,每栋都暗藏 152 种榫卯机关。立柱上的榫眼如同生物关节,穿枋插入后形成天然抗震结构。这些榫卯结构通过精妙组合形成可拆卸的模块化结构,使得木屋不用一颗钉子,也能稳固无比,在搬移时自然不会散架。
这种独特的搬家习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方式,它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是贵州自然环境、传统建筑技艺与村落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农耕文明中团结协作的核心精神。在贵州的村落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搬家,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村人的大事,是一次团结的盛会,是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最好体现。搬完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饭,喝着酒,欢声笑语,那浓浓的情义在空气中流淌。
如今,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这样的场景显得愈发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与钢筋水泥建筑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一种对邻里情分的珍视。也许,我们无法像贵州的村民那样,肩扛着房子搬家,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这个看似冷漠的现代社会中,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
![]()
这种集体搬迁木屋的壮观场面,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团结,更折射出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奇妙融合。当城市里的人们习惯了机械吊车的轰鸣,贵州山区的村民们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充满温度的“建筑迁徙”。
木屋搬迁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密的协作艺术。从选址、拆解到搬运、重组,每个环节都需要默契配合。村里的老人会提前测算好路线,避开电线与陡坡;年轻人则负责用木杠和绳索固定房屋主体;妇女和孩子们也不闲着,有的递水送饭,有的清理路面碎石。整个过程没有指挥哨,却井然有序,仿佛一场无声的集体舞蹈。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木屋在搬迁后依然坚固如初。苗族工匠会在重组时仔细检查每一处榫卯,用木槌轻轻敲打调整,直到梁柱之间严丝合缝。曾有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经过搬迁的吊脚楼抗震性能反而更优——因为榫卯结构在重新组装时经历了二次“磨合”,就像老树生出新根般愈发扎实。
![]()
这种习俗之所以能延续百年,离不开当地人对传统的敬畏。在平寨村,孩子们从小就会跟着长辈学习辨认不同形状的榫头:燕尾榫、龙凤榫、穿带榫……这些名词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村里每年举办的“抬屋节”上,年轻人要通过扛运木柱比赛来证明自己成年,这种仪式感让技艺传承有了血肉温度。
当镜头拉远,我们会发现这些移动的木屋正书写着更深刻的故事。它们像一座座活态博物馆,记录着人类如何用智慧适应自然——坡地上的吊脚楼防潮通风,可拆卸的结构让村寨能随耕作需求灵活调整布局。有学者感慨:“这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超前的人居理念。”
让我们为贵州的这种独特习俗点赞,也希望这种古老的智慧和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贵州苗族吊脚楼或者其他传统建筑的知识,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哦。你有没有见过这么震撼的搬家场景呢?你对贵州的这种搬家习俗有什么看法?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