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几天,我和一位朋友吃饭。他刚升任公司高管,意气风发,席间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业绩、人脉和战略眼光。我频频点头,但心里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明明是场轻松的饭局,怎么像在听一场述职报告?
其实,这位朋友能力很强,成就也确实亮眼。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聊天不是演讲,更不是自我展示的舞台;真正的聊天高手,从不秀自己,而是把“赢”的感觉,悄悄送给对方。
一、“赢”的感觉,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需求”排在第四层,仅次于生理、安全和归属。人们渴望被认可、被重视、被理解。而“赢”的感觉,正是这种尊重需求的集中体现——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感受到“我有价值”“我说的话被听见”“我的观点被欣赏”。
当你在聊天中不断强调自己的成就、知识或资源,哪怕出于善意分享,也可能无意中剥夺了对方的“赢感”。对方会下意识防御:“你是在炫耀吗?”“你觉得我不如你?”即便没有恶意,也会让对话变得单向、紧张甚至疏离。
而高手恰恰相反。他们懂得: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不是谁说得更多、更精彩,而是谁让对方离开时,觉得自己更聪明、更有价值。
二、聊天高手的三个“隐形动作”
1. 提问,而不是陈述
普通人聊天喜欢说:“我上周见了某位大佬,他特别认同我的观点……”
高手则会问:“你最近在忙什么项目?有没有遇到特别有启发的人?”
提问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更是对对方世界的邀请。当你真诚地对别人的故事感兴趣,对方会自然打开话匣子,并在讲述中获得掌控感和被重视感。
记住:人最爱听的,永远是自己的声音。
2. 共鸣,而不是纠正
当对方说:“我觉得现在AI根本替代不了人类创造力。”
普通人可能立刻反驳:“你错了,你看DeepMind已经能作曲了!”
高手则会说:“确实,那种直觉和情感的微妙之处,机器很难复制。你是不是特别看重创作中的‘人性’部分?”
纠正让人感到被否定,共鸣却让人感到被理解。即使你掌握更多事实,也可以先肯定对方视角的合理性,再温和补充。对话的目的不是分对错,而是建立连接。
3. 赋能,而不是碾压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创业者聊他的商业模式。他有些忐忑地说:“这个想法可能不太成熟……”
我没有直接点评,而是说:“你提到的用户痛点非常真实,而且你设计的解决方案,其实抓住了三个关键杠杆——第一……第二……第三……这已经比很多成熟团队想得更深了。”
他眼睛一亮,整个人都挺直了背。后来他告诉我,那次谈话给了他很大信心。
高手不会用“我知道更多”来压制对方,而是用“你其实已经很棒”来点燃对方。真正的影响力,不是让人仰望你,而是让人相信自己。
三、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秀自己”?
坦白说,我也曾犯过这个错误。早年做咨询时,客户一提问,我就迫不及待展示方法论、数据、案例,生怕对方觉得我不专业。
后来我才明白:过度展示,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们害怕被轻视,所以急于证明;我们渴望被认可,所以不断输出。
但真正的自信,是松弛的。它不需要靠“我说得多厉害”来支撑,而是通过“我能让你感觉多好”来体现。
就像水,越是满的杯子,越容易溢出;而空杯,才能盛下更多。聊天亦如此——放低自己,才能托起对方。
四、把“赢”送出去,你反而赢得更多
有人担心:“如果我一直让对方赢,那我不是吃亏了吗?”
恰恰相反。当你让对方在对话中获得价值感、智慧感和愉悦感,他们会本能地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合作。 这种关系资产,远比一次“显得很厉害”的短暂快感珍贵得多。
乔布斯曾说:“我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我聪明,我在乎的是,我们一起做出伟大的产品。”
真正的高手,目标从来不是“赢对话”,而是“赢未来”——而未来,是由一个个被你点亮的人共同构建的。
结语
下次聊天前,不妨问问自己:
我今天是想“显得厉害”,还是#热点观察家#想“让对方感觉厉害”?
我说的话,是在填满自己,还是在照亮别人?
记住:最高级的沟通,是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是主角。
聊天高手从不秀自己,因为他们深知——
真正的胜利,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把光,悄悄打在别人身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