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沂蒙精神代代传”书法展的创作任务,我开始构思作品创作,如何用笔墨来重现那段历史。在我的识知里,沂蒙精神是齐鲁深厚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现代凝结,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最具临沂文化标识的书法形式,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反映祖国新时代新风貌,描绘未来宏伟壮阔的蓝图,是我希望作品能达到的最终目的。
当我翻阅临沂革命战争历史寻找灵感时,一位曾在沂蒙大地战斗过的军旅诗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曾参与了临沂城解放战役的于敬山少将。他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在80年前的这场战争胜利后,壮怀激烈地写下了一首《日寇投降后我军攻破临沂城》:
日寇降时暑尚浓,金风初起破沂城。
全歼伪匪治安队,活捉汉奸许兰笙。
蒙山庆祝舒豪气,沂水欢呼作壮行。
八载艰苦铁枷重,一朝解放草履轻。
军民欢庆胜利日,侧望峨眉摘桃翁。
这是一首报捷的诗,记录了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天,在激烈的攻坚战后,战士们冲上了城楼、活捉了汉奸头目,山河同庆,蒙山沂水似乎也和人民一起冲破枷锁,重展新颜。为了表达战士们激扬胜利的情感,我决定采用行草书来创作,用线条的跌宕起伏,墨色的干湿枯淡来层层推进这种情绪,渲染悲壮激昂的氛围。
![]()
张健 行书 《于敬山诗一首》
作品初稿写完后,我挂在墙上反复揣摩,思绪穿越时空,飘散到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上,那里砂砾尚存弹痕,孟良崮的悬崖仍刻着防御工事的纹理,仿佛可以触碰那些深嵌在岩石间的弹片残骸,指尖传来穿透八十载时光的震颤。这让我想起了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还有无私支前的沂蒙人民。
2024年2月4日,山东省书协举办的“万福迎春——山东省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第十四届“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沂蒙红嫂展室和当地村民书写春联。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仍然留有战争年代气息的红嫂故居。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山东省委原书记高克亭曾说,“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而常山的中心是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这样质朴无私的沂蒙人民。在王换于展室,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藏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等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温暖整洁的展厅会议室里,铺开红彤彤的对联纸,我仿佛看到80年前的沂蒙红嫂:在新年来临时,她们也会怀着对新生活的希望,贴上一副寓意红红火火的春联。我挥毫写下了“舍己为人善念长,扶孤救弱慈恩厚”的对联,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满怀喜悦地托起春联,眼睛里跃动着星光,小心翼翼地拿走晾晒,会议室里回响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
写罢春联归途中,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透过车窗,群山如披素锦,四野皆着白衣。车辆行驶在雪后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这浸染革命前辈心血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给予我们创作的动力。当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又在人间烟火里开出新的花蕾,这便是沂蒙精神的传承——既能在烈火中锻造铁骨,亦可在春风里传递温暖。
(作者张健系山东省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