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引发广泛关注。由中国台湾中兴大学、中国医药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囊胚互补技术,成功在小鼠体内培育出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外源肾脏,为解决全球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
DOI: 10.1038/s41598-025-22373-9
全球范围内,器官移植供体短缺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重大难题。传统体外培养器官的方式,因血管和神经发育异常,常导致培育出的器官功能不全。
此前虽有科研团队尝试通过囊胚互补技术培育胰腺、肺等器官,但培育出的肾脏始终无法挽救宿主生命。此次台湾科研团队另辟蹊径,选择 Osr1 基因作为突破口,这一基因是肾脏发育的 “关键开关”,不仅调控肾脏早期导管伸长,还影响生殖系统发育,在肾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上游调控作用。
为实现肾脏的精准培育,团队设计了两步核心方案。第一步是利用 CRISPR/Cas9 技术敲除小鼠受精卵中的 Osr1 基因:科研人员针对 Osr1 基因的第 2 号外显子(该基因的首个编码外显子)设计了特异性向导 RNA(sgRNA),将 Cas9 蛋白与 sgRNA 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原核中。
实验发现,注射 2 种 sgRNA 时,34% 的胚胎实现 Osr1 基因双等位基因敲除,这些基因敲除胚胎因中肾管无法发育全部死亡;而增加至 3 种 sgRNA 后,基因敲除效率显著提升,部分胚胎甚至能观察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中肾管发育迹象。
第二步则是通过囊胚互补技术 “填补” 基因敲除留下的 “器官空位”。团队将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野生型小鼠胚胎干细胞(ES 细胞),注入 Osr1 基因敲除的囊胚中。这些荧光标记的干细胞如同 “建筑工人”,在小鼠胚胎内精准分化,逐步形成肾脏组织。研究人员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处理后的囊胚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密切追踪胚胎发育过程。
![]()
本研究的示意图及其胚胎发育阶段如图所示。将sgRNA构建体注射到原核期小鼠胚胎中,随后进行多种互补效率测试。(1) 收集囊胚和ES细胞进行基因分型,以确定基因敲除效率。(2) 将注射后的胚胎移植到假孕代孕母鼠体内,并在E12.5-13.5.5阶段收集胚胎进行基因分型,以确认肾脏互补的适用性。(3) 将注射了sgRNA的胚胎与EGFP + ES细胞进一步移植,以构建外源性肾脏。
在胚胎发育观察中,团队发现了一系列关键现象。在胚胎发育至第 12.5 天(E12.5)时,部分胚胎的后肾管中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表明外源干细胞成功参与肾脏构建;但到了第 13.5 天至 15.5 天(E13.5-E15.5),多数胚胎出现退化现象,264 个移植胚胎中仅 4 个成功存活至出生,存活率约 1.5%。令人振奋的是,存活的幼鼠体内,肾脏和心脏部位均检测到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认,这些荧光信号来源于注入的外源胚胎干细胞,证明外源肾脏已成功发育并整合到小鼠体内。
不过,研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挑战。尽管外源肾脏成功培育,但存活的幼鼠最长仅存活 2 天,无法成长至成年。团队分析认为,这可能与 Osr1 基因的多重功能有关,除调控肾脏发育外,该基因还影响心脏房间隔形成,基因敲除可能导致心脏发育异常,进而引发幼鼠早亡。
此外,胚胎退化率高、外源细胞在肾脏中的嵌合比例不稳定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
为提升技术实用性,团队还对比了不同基因编辑策略的优劣。此前类似研究多采用体细胞核移植(SCNT)或杂合子交配方式获取基因敲除囊胚,但前者存在成本高、胚胎质量差、需长期专业培训等问题,后者基因敲除效率仅 25%。
而此次采用的 CRISPR/Cas9 原核注射法,基因敲除效率达 33.6%,且无需复杂的核移植操作,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和实验成本。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通过优化显微注射流程(如双原核注射)、定量控制注射剂量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因编辑效率,同时探索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减少 Osr1 基因敲除对心脏等其他器官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培育外源肾脏,更为跨物种器官培育奠定了基础。当前,猪器官移植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仍面临免疫排斥、基因编辑复杂等问题。而囊胚互补技术培育的器官,理论上具有更好的免疫相容性。研究团队指出,未来若能将该技术与基因修饰猪结合,有望培育出适合人类移植的肾脏,从根本上解决器官供体短缺问题。
虽然目前小鼠外源肾脏还无法长期存活,但这是器官培育领域的重要一步。该已证实 Osr1 基因调控肾脏发育的可行性,下一步将重点优化胚胎存活环境,探索外源肾脏的功能完整性。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外源器官培育正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临床。此次中国台湾科研团队的研究,不仅为肾脏移植提供了新策略,更为其他器官的体外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框架,有望在未来改变全球数百万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命运。
信息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