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府的阊门大街,是江南最繁华的商埠之一。每日清晨,漕运码头的商船刚靠岸,街上的绸缎庄、茶叶铺、米行就陆续开门,伙计们的吆喝声、算盘的噼啪声、客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市井交响曲。街尾的 “沈记布庄”,却总是比别家晚开门半个时辰,老板沈万和坐在柜台后,对着账本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
沈万和今年四十出头,祖辈都是做布匹生意的,传到他手里时,布庄还有三间铺面,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可近三年来,布庄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隔壁开了家 “张记布庄”,老板张世贵精明能干,不仅请来苏州最好的织工,还常常亲自去湖州、松江采购上好的棉布,布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再后来,沈万和自己又接连犯了几个错 —— 采购时贪便宜进了批劣质棉布,卖出去后被客人投诉,坏了名声;雇来的伙计监守自盗,卷走了一批货款;去年冬天,仓库又遭了火灾,烧掉了大半存货。如今的 “沈记布庄”,只剩下一间铺面,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
沈万和急得满嘴起泡,四处求神拜佛。他每月初一十五都去玄妙观的财神殿烧香,香火钱一次比一次多,可布庄的生意还是不见好转。伙计们见老板没了心气,也纷纷辞工,最后只剩下一个跟着沈家干了三十年的老伙计福伯,还在陪着他。
![]()
这天傍晚,沈万和关了布庄的门,又去了玄妙观。财神殿里,烛火摇曳,香烟缭绕,他跪在财神像前,磕了三个响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财神爷,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的布庄吧!我要是垮了,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啊!” 他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直到殿里的道士要关门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走出玄妙观,天色已经黑了,街上的店铺大多关了门,只有几家灯笼铺还亮着灯。沈万和无精打采地走着,突然,一阵风吹来,卷着几片落叶,落在他脚边。他抬头一看,前面不远处的巷口,坐着一个穿青色长衫的老者,手里拿着个酒葫芦,正慢悠悠地喝着酒。那老者须发皆白,脸上却没什么皱纹,眼神清亮,手里还把玩着一个铜钱,铜钱在他指间转着圈,发出 “叮铃” 的轻响。
沈万和本来没心思理会,可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 那老者手里的铜钱,竟然泛着淡淡的金光。他心里一动,走过去拱了拱手:“老人家,这么晚了,您还在这里喝酒?”
![]()
老者抬起头,看了沈万和一眼,笑着说:“小伙子,看你愁眉苦脸的,是遇到难事了吧?”
沈万和叹了口气,在老者身边坐下,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老者静静地听着,手里的铜钱还在转着,等沈万和说完,他才开口:“你是不是每天都去财神殿烧香?”
沈万和点头:“是啊,我每月都去,香火钱也没少花,可财神爷就是不保佑我。”
老者笑了笑,喝了口酒,说:“财神爷曾说过,求财不用四处拜,要是没修好这三颗心,财运也不会来。”
沈万和愣了一下,连忙问:“老人家,您说的是哪三颗心?还请您指点迷津。”
老者放下酒葫芦,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缓缓说道:“第一颗心,是 诚信之心。”
沈万和皱了皱眉,“老人家,我做生意一向本分,怎么会没有诚信之心?”
![]()
老者摇了摇头,说:“你去年进的那批劣质棉布,明明知道布的质量不好,却还是想着‘能蒙一个是一个’,卖了出去;伙计卷走货款,也是因为你平时对伙计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