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术报告 | 马向明:湾区韧性——来自岭南水乡的启示

0
分享至

导读

2025年8月29日,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七“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规划使命”在沈阳顺利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马向明出席会议并作《湾区韧性:来自岭南水乡的启示》的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3910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马向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涝灾害已成为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报告,过去20年间全球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43%,受影响人口超过20亿,占自然灾害影响总人数的50%。这一挑战在人口高度集聚的沿海地区尤为突出——全球约4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且呈现持续向沿海及城市化区域集中的趋势。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低洼沿海地带,长期面临台风、暴雨和风暴潮等多重极端气候叠加威胁。与此同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本底弱化、不透水地面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暴雨径流与内涝风险。回顾历史,1915年“乙卯水灾”是珠三角地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灾之一,广州市区被淹长达七天七夜,水深达3–4米,淹没范围占全市三分之二。因此,提升湾区韧性、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与灾后恢复力,已成为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韧性理念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强调恢复到原有状态)、生态韧性(塑造新的稳态,强调缓冲的能力)到演进韧性(强调动态适应、持续学习创新、非对抗协同)的发展,这一演进过程反映出人们对韧性的认识已从简单的工程思维转向复杂的动态演进思维。2021世界银行《基于自然的韧性城市解决方案目录》报告提出利用自然和自然过程(NBS)来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生态服务和整合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韧性挑战的方法。我国学者也提出汲取中国季风文化和传统生态智慧,构建中国的城市韧性解决方案。根植于本土的韧性解决方案,正成为国际共识与重要实践路径。

1

粤港澳大湾区

独特挑战与历史智慧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格局特征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动态成陆,水陆共生。珠江三角洲成陆较晚,明代以前大多仍为海湾和海岛。近600年来,随着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流加速淤积,以及明清时期大规模围垦造田活动,陆地与水道才从海里“同步生长”出来,形成独特的动态发育过程。


图1 珠江三角洲动态发育过程

来源:据唐勇等人(2023)古海岸线变化图改绘

Tang, Y, et.al. Holocene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pping Integral Isobaths and Delta Progradation. J. Mar. Sci. Eng. 2023, 11, 1986.

二是三江汇流、八门入海,外江与内河高度混杂。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汇入珠三角平原后,水道逐级分汊,形成虎门、横门、磨刀门等“八门入海”的格局。外江与内河水系交错穿插,内河水网受外江分割,难以形成完整体系,防洪排涝面临天然复杂性。

面对频发水患,尤其是明清以来日益严峻的洪涝压力,岭南先民逐步发展出多项适应性策略:

城市选址避水害:府城(如广州、肇庆)和县城(如东莞、新会)多依托台地或山的缓坡建设,以避开洪水,肇庆府城甚至将防洪作为城墙的主要职能。

城市内部水产居关系分离:受风暴潮影响,主要水运多在城墙外进行,货物在码头卸下后在陆上交易(如广州十三行),城内水系(如广州“六脉通渠”)主要承担排水功能,与江南水城内河穿城、水居商紧密融合的模式(如苏州平江路)显著不同。

城镇沿航运通道发展:依托内河水运、贸易形成的城镇不多;仅少数墟镇沿当年上省下澳的水运通道依托内河水网形成,如佛山、陈村、石歧等,显著区别于江南水乡依托内河网发展形成的完善的城镇体系。

1915年珠三角大水灾后,工程防御思维初显:张之洞倡议、孙科市长任内建成的广州长堤大马路,采用堤路结合方式,不仅成为广州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和近代广州市政建设的里程碑,还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成为现代商业的摇篮。自后,工程措施成为珠三角防洪韧性的主要手段。

但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新的发展格局下,大湾区将在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中承担更高的责任。随着跨湾跨海通道的不断完善,核心经济活动向内湾转移的趋势正在加强。在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降雨等复合因素影响下,大湾区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韧性发展挑战。

2

他方经验与本地启示


(一)他方经验

面对共同的挑战,世界各地因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韧性实践。

荷兰三角洲: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

荷兰三角洲基于不确定的安全性形成了自适应的韧性发展模式。三角洲不同区域施行不同的防洪策略与标准,其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大城市复兴和主要水系的中心角色,还空间于三角洲景观,为河流、海岸和河口三角洲景观的形成动力创造条件……“还地于河”计划是其中的典范,其核心是为河流提供更多空间,以提高水流速度、降低超额水流位及洪水暴露时间,实现“从垂直的防洪设施(加固堤岸)”到“水平扩张(拓宽)河流”,从“垂直自上而下的管理”到“更平等的多参与者网络治理形式”的转变。

英国伦敦:泰晤士水闸分时联控策略

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伦敦主要依靠不断加高加固河堤防洪,但此举最终会遮挡泰晤士河景观。经系统研究后,伦敦最终采纳了在河道建造带可移动闸门的防洪屏障方案:平日闸门开放,保持河水自然流动;风暴潮来临时关闭闸门,阻遏潮水涌入市区。该水闸将可持续运行至2070年,届时将根据海平面上升情况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新加坡:ABC(Active, Beautiful, Clean)水计划。

该计划强调源头治理:社区雨洪分流,主要策略包括:削减高强度降雨期间的峰值径流量、延缓峰值出现时间,从而提高区域洪涝防御能力;吸附和净化径流污染物,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品质;将设施蓄存的洁净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补充水资源;对城区硬质下垫面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滨水公共空间生态品质。ABC计划成功创建了多元公共空间,提升景观美学与生物多样性,有效处理雨水径流,并成为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本地智慧

回望岭南水乡的发展历程,其本身就是一部“与水共生”的韧性实践史,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外江与内河协同联控模式,其核心特征与荷兰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大湾区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结合自然建设堤围,协同抵御洪水

珠三角地区自唐宋始建堤围,至明清达到高峰,通过堤围内河涌与外部江河协同防洪,形成了多个韧性共同体,成为抗击水患的基石。

围内结合自然地形,高地高用、低地低用

聚落择高地建设以避风险,堤围对外防御江水,对内则充分发展出多样的人水关系。这种顺应自然的做法成为岭南水乡韧性发展的宝贵财富。2020年,佛山桑园围因“顺应自然、成为自然一部分”而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2 桑园围聚落形态分布

来源:谢诗娴等,桑园围水适应性研究——整体性、差异性和联动性

适应水患的水上居住方式

疍家人长期生活于珠三角河道,以船为家,形成独特的水上婚俗、饮食与龙舟文化。疍民迁居陆地后,在沙田地区搭建类似吊脚楼的“疍家棚”和杉皮房(“茅寮”),以适应潮汐水位变化。

与韧性共同体相适应的社区组织

龙舟竞渡早在汉代已有记载,唐宋后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起龙、游龙、龙船饭等“趁景”仪式,逐步升华为宗族、村亲凝聚力的象征,成为情感与信仰的重要纽带,用今天的视角看是社区社会韧性的纽带。

与水共生的饮食文化

粤菜偏爱生猛河海鲜、注重食材新鲜度,反映出对水环境的深度适应与利用。

3

未来大湾区韧性发展建议


第一,识别区域韧性本底,构建多样韧性共同体。依托防洪联围系统,建立高低协同的防洪韧性单元;识别城市密集区周边低洼处连绵坑塘水面或农田,建设兼具洪涝调蓄和景观魅力的海绵水乡;识别高地势区域与潜力建设区,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与新增产业平台的安全韧性保障,打造平原高地;推进堤防达标与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韧性。

第二,推动韧性共同体内部的差异化空间利用。在围的内部,借鉴水乡的历史启示,依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采取高地高用、低地低用的建设模式。如北江、西江和东江汇流入海过程中与伶仃洋潮流相遇,大岭山-黄山鲁岛丘链约束和汇聚水道与潮道,形成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建议建设联围社区,践行“高地开发、低地海绵”的理念,结合水道复兴推动社区亲水活动。以南沙为例,可推动“堤围灌溉水系”向“水城韧性与功能网络结合体系”转型,以功能单位建立联围,两围之间以外水联通水道;围内作为社区单元,可组织社区间水上舟船赛事。在建成区推进结构化更新改造,使海绵水乡同时承担洪涝调蓄与景观功能,并连通城市排水网络。在乡村地区可延续“水-居-田”共生的传统水乡格局,合理融入水上运动、文化展示与餐饮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图3 顺应水动力打造蓝绿韧性系统(以南沙为例)

来源:自绘

第三,科学分置联围,引入海洋功能。可借鉴岭南水乡外江-内河协同防洪经验与伦敦分时联控策略,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空间拓展需求,对现有大型联围进行科学分置,积极布局海洋经济、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研等功能,强化湾区面向海洋的属性。


图4:根据功能需要,重新构筑与海洋直连直通的功能式联围 来源:自绘

第四,分时联控形成合围,彰显可控下的城市水个性。融合岭南水乡外江-内河协同防洪经验与伦敦分时联控策略,建立水闸群联合调度系统:外江高潮位时关闭所有水闸,上游利用农田蓄滞洪水;发生内涝时开启全部水闸向海排水;外潮与内涝并发时关闭闸门,依托泵站强排与农田泄洪。在保障水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城市依据自身水资源特色(如河网、滨海、湖库等),发展多样化滨水景观、水上活动与水文化,塑造如“活力水岸”、“生态廊道”、“航运枢纽”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水个性。


图5 洪水、内涝、洪水内涝并发时的分时联控(以南沙为例)

来源:自绘


图6 可控后城市将有条件展现出丰富的水个性(以南沙为例)

来源:自绘

结 语


随着湾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重点转向内湾地区,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水洪涝风险。本次报告通过融合国际经验与岭南传统人居智慧,在构建多样韧性共同体的同时,丰富城市功能和社区生活,为实现安全、可持续且富有活力的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七: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规划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报告 | 马向明:美丽国土与中国式现代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马向明:从绿道、古驿道到万里碧道——线性开敞空间在广东的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5530文章数 19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