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飞速渗透科研和内容创作领域的当下,不少人在文章配图时会借助 AI 工具。但和你一样,很多人会有疑问:基于真实数据生成、而非 AI 凭空捏造的图片,在提交后的图片检测环节,会不会被判定为 AI 生成内容?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核心取决于你使用的图片查重工具是否具备 AI 图片检测功能。
![]()
这些主流工具,已明确支持 AI 图片检测
目前科研出版、学术期刊领域常用的图片查重工具,大多已将 AI 图片检测纳入核心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出版界认可度较高的 Imagetwin。
它的 AI 图片检测功能并非简单判断 “是” 或 “否”,而是通过模式识别与深度学习算法,从两个关键维度给出检测结果:一是置信度值,即判断图片为 AI 生成的可能性指数,数值越高可信度越强;二是生成器归属,会标注图片可能来自的 AI 工具(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从实际检测报告来看,工具能精准统计出稿件中疑似 AI 生成的图片数量,甚至对单张图片的 AI 生成痕迹进行细化标注。这类信息对期刊编辑筛选稿件十分实用,能帮助他们快速判断图片的创作来源是否合规。
除了 Imagetwin,近年来不少新兴查重工具也陆续跟进了 AI 图片检测功能,比如 Turnitin 的图片查重模块、iThenticate 的拓展检测功能,均能通过算法识别 AI 生成图片的特征 —— 比如像素分布规律、细节生成逻辑与真实拍摄 / 手绘图片的差异。
关键提醒:“以 AI 测 AI”,结果需理性看待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 AI 图片检测工具本身也依赖 AI 算法运行,这种 “以矛攻盾” 的检测逻辑,决定了结果不能作为唯一判定依据。
一方面,置信度值低于 50% 的检测结果,很可能存在误判。比如你基于真实数据用 AI 工具绘制的折线图、柱状图,因数据逻辑清晰、图表格式规范,部分工具可能误判为 AI 生成;另一方面,若 AI 仅作为辅助工具(如优化图片分辨率、调整色彩),核心内容仍基于真实数据,即便被检测出 AI 痕迹,也可通过提供原始数据、创作流程记录等方式进行申诉。
对于科研和学术创作者来说,更稳妥的做法是:在提交文章时,主动标注图片的创作方式,说明 AI 在其中的作用(如 “基于实验数据,使用 AI 工具绘制可视化图表”);同时保留原始数据、初稿图片、AI 生成参数等材料,以便在检测出现争议时提供佐证。
总结
基于数据的 AI 辅助生成图片,确实可能被支持 AI 检测功能的查重工具识别。但只要图片核心内容真实、创作流程合规,且能提供完整的佐证材料,就无需过度担心。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图片检测工具的算法也在不断优化,未来可能会更精准地区分 “AI 凭空生成” 与 “AI 辅助创作”。对于创作者而言,透明标注、保留凭证,才是应对检测的核心原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